“紅杏姑娘,借了多少?利息是多少?”
紅杏答道:“向宋家借了十二石糧,借一年,需還十八石。”
吳有奎當即說道:“姑娘,你這就不占理了吧,宋家給你們家的利息已經(jīng)很低了,這才借二還三呢,要我說宋家這都是做好事了,你們自己還不上,總不能賴宋家要收你們的債吧?!?/p>
借十二,一年后,還十八。
這算低嗎?
要看怎么對比。
大夏朝廷在借貸方面有明文規(guī)定,每年利息不得超過十成。
也就是借一,一年后,還二。
但每逢災(zāi)年。
民間那些不合法的高利借貸還要超出許多。
普遍是借了一,一年之后,便要還三。
與這世道借一還二,甚至要還三的利息比起來,借二還三的宋家可不就是在做好事了嗎?
紅杏哽咽道:“是、是……我也知道宋家給的利息低,當時借的時候還千感萬謝,但是……但是這借的糧,是要折算成市價,我爹娘他們沒想到第二年的糧價就降了,原本的十八石糧食遠遠不夠,才還不上的……”
折算市價,這也是糧食借貸中的常規(guī)操作了。
不足以為奇。
單拎出來,沒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呂盼繼續(xù)詢問:“那么你家借糧的那年,是鶴離郡的荒年?還是說次年豐收,所以糧價有這么大的起伏?”
紅杏再度搖了搖頭:“沒,不是鶴離郡大荒,就是我家那附近一帶的風雨不順,導(dǎo)致地里受災(zāi),次年也沒怎么豐收吧,就是正常的收成,但不知道糧價怎么就跌了許多,還不上了……”
宋良溫很清楚在沒有大災(zāi)或是豐收的年份,這糧價為什么會出現(xiàn)大幅度的漲跌。
說白了。
這折算成市價看似公道。
但是鶴離郡的糧食是什么價,可是他們宋家說了算。
以市價折算和按照宋家想要的價格來折算,其實沒有太大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