鱖魚在本朝還被喻為白龍,是某位官員燒尾宴的一道菜品取名為白龍臛,其實就是鱖魚肉羹,深受圣人喜歡,因此而出名。
此魚肉質(zhì)雪白,脂多細嫩且刺少,適宜用來清蒸。
杜昭華見此時沒有其他食客來,便也往后廚走去。
白荷娘已將鱖魚宰殺洗凈,她接過鱖魚道:“我來吧。
”她在魚身上劃幾刀,用鹽和油稍加腌制,放入酸梅醬、蒜末、姜末以及糖,加糖是為了提鮮,也能更加突出酸味。
水開大火蒸魚,出鍋后放蔥段,淋上熱油,蔥的清香得到進一步提味。
清蒸鱖魚、蓮子粥以及醬黃瓜端上桌案。
“宋縣尉,請慢用。
”那幾個討論魏侍郎的食客已經(jīng)離開,杜昭華放下菜后,走回柜臺,繼續(xù)未算完的賬。
魚肉本身肥美鮮嫩,又浸透了酸湯汁,更是咸酸鮮甜,鮮香甘潤。
蓮子粥的溫度剛好,清香軟糯,蓮子粉糯中透著微甜,再吃上一塊脆辣爽口的胡瓜,還是杜娘子會吃。
放下賬本,杜昭華活動了下微微發(fā)僵的肩膀,店內(nèi)只余兩三桌客人,余光瞥見宋君衍正用帕子擦嘴。
她走到他的桌案前,“這是剛做好的酸梅飲,請宋縣尉品鑒一二。
”宋君衍撩起眼皮看了她一眼,又是木牌上沒有的菜,又是酸梅飲,他往常來可沒有這個待遇,“杜娘子有話可直接說。
”她等的就是這句話,盈盈一笑:“不如我們移步書房?”杜昭華將他帶到書房后,又往廚房走去,準備拿幾樣點心過來。
宋君衍坐在榻上,隨意地打量四周。
這書房不大,陳設(shè)也簡樸,僅有一書案、一榻和兩面書架。
書案上放著一本書,居然是《雜律》,娘子中倒是少有會看律書的,書旁邊疊放著幾張紙,紙上寫了不少字。
他挪開視線,忽而窗外吹來一陣風(fēng),一張紙隨風(fēng)飄落下來,他下意識接住,也看到了紙上的內(nèi)容。
紙上寫著:吾日三省吾身,朝食吃什么,午食吃什么,夕食吃什么。
他眉梢微揚,眸中閃過一絲笑意,紙張疊好重新放回原處。
門外傳來腳步聲,杜昭華端著點心走了進來。
很快榻幾就擺了三盤點心,顏色各異,小巧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