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原本是大清賦稅重地,曾經甚至還有蘇杭熟天下足的諺語,可隨著羊毛生意逐漸鋪開,隨著先帝將多種高產的作物推廣開來,蒙古人富裕了,大清的子民也逐漸能吃飽了,江南的地位便有了明顯的下降。
而這一次蒙古王爺們帶著家眷齊聚京城,而不是等到乾隆木蘭圍獵的時候在草原上會盟,本身的意義就很耐人尋味。
江南作為對政治最為敏感的地方,尤其朝中還有張廷玉這個桐城出身的正經大員,他當然會擔心江南人士的將來。
可就算江南趕上了海貿的順風車,卻抵不過廣州十三行這個頭號碼頭,西洋傳進來的一應東西都會在廣州跟福建集散,江南哪怕也不缺碼頭,卻也只能賺給二手錢。
而食鹽行業(yè)也隨著曬鹽之法的傳開,揚州逐漸失去了食鹽集散中心的地位,廣州以南的崖州島就因為最為適合曬鹽而逐漸興盛。
原本揚州鹽商們控制的北方以及西南、西北之地的廣大市場,也隨著大清徹底收復青海,發(fā)現(xiàn)了位于青海的廣袤鹽湖而逐漸收縮,甚至連蒙古市場他們都要失去了。
如今控制江南的勢力,竟然是在羊毛生意剛剛開啟的時候,就投效了朝廷的幾大巨頭。
江南的命脈被捏在了朝廷手里,想要反抗朝廷的人,又幾乎在朝廷推行“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火耗歸公”、“廢除纏足”的政令之時被屠殺殆盡,如今的江南幾乎連白蓮教都銷聲匿跡了。
但就算如此,張廷玉也極力反對江南士紳將手伸進后宮,所以蘇嬪哪怕暗中傳出不少消息求救,卻也只得到了一些銀錢上的幫助,二阿哥跟三阿哥的資質,實在讓江南士紳感到沮喪。
淑和公主開開心心出嫁了,她的駙馬雖然是個典型的蒙古人,但也相貌堂堂,脾氣很好,還早早主動學了漢話,對待她這個公主也是真心恭敬。
在少了教養(yǎng)嬤嬤的管控之后,淑和公主婚后的生活十分舒暢,畢竟從前在宮中哪怕從未缺少過她的錦衣玉食,可能隨時逛街的自由卻是沒有的。
等淑和公主七日回門,再過兩年就要考慮婚嫁之事的溫淑公主,直接拉著淑和公主這個大姐不放,恨不得連她的私房事都問出來。
淑和公主明白這個妹妹的想法,勸道:“如今蒙古跟大清的關系攻守易勢,咱們已經比那些年和親蒙古的姑姑們幸運許多,蒙古可不敢送一個脾氣不好的駙馬來京城,畢竟在他們看來,羊毛生意的份額無比重要?!?/p>
這個道理溫淑公主也不是不懂,但輪到自己身上的時候,人總會覺得再小心也不為過。
說實話,淑和也憐惜溫淑這個妹妹,當年曹貴人沒了的時候,她已經有些懂事了,后來甚至還特意找她生母欣太嬪詢問過其中的內情,得到的答案自然跟溫淑了解的又有些不同。
所以她越發(fā)希望這個妹妹能過上好日子,有一個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