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早點把話說清楚了,省得將來有人臨死抱怨不教而誅。”
高君神色肅穆凝重,沉聲問道:“我若是執(zhí)意不參與此事,結果又會如何?”
陳平安微笑道:“大可以放心,高掌門和湖山派都不會如何,以后只要保證井水不犯河水,你我雙方,就可以繼續(xù)相安無事?!?/p>
走出涼亭,高君說要祖師殿敬香,之后才能給出決定,她到底要不要成為那場契約的發(fā)起人之一。
陳平安就在涼亭這邊等著她敬香歸來,轉頭望向女子背影,笑言一句,“高君心中無高君,還能奢望湖山派眼中有高君嗎?”
高君腳步一頓,沒有轉頭言語,繼續(xù)前行。
小山除了山腰涼亭和山頂祖師殿,再無多余建筑,前山溪澗入湖,山后蒼莽而已。
高君步入寂靜無人的祖師殿,有一位老人專門負責大殿燈火,晝夜不熄的如椽火燭,使得原本略顯光線陰暗的大殿,顯得異常明亮,此外等到高君步入大殿再關上門,便有異象橫生,劍氣雷電滿室光,蛟龍云紋繞梁柱。
一把晶瑩剔透的雪亮長劍倏忽飄掠而至,圍繞著高君緩緩飛旋,如小鳥依人狀,十分親昵。
高君輕輕推開長劍,敬過三炷香,放入神案上邊的黃銅香爐,再跪在蒲團上給那幅祖師掛像磕頭,她起身后,閉目養(yǎng)神。
睜開眼,望向那幅祖師掛像,高君心中有了決斷。
其實當初湖山派關于祖師殿內懸掛俞祖師掛像一事,爭議不小。
只因為關于畫像上邊的俞祖師,應該以何種容貌示人,就眾說紛紜,各持意見,有說是仙風道骨的年老容貌,更顯威嚴,也有說是年輕相貌,既儒雅又出塵,還有說繪制得道之后的稚童御劍姿容,最為仙氣……當時吵得高君心煩意亂,關鍵是那三種不同意見,背后代表著湖山派的三座各自為營的小山頭。
所以這些年高君治理湖山派,只要遇到棘手的事情,她一直會問自己同樣的問題,若是俞祖師在場,會如何做。
陳平安坐在涼亭內,看著湖邊有數人正在持竿垂釣,竊竊私語,偶爾抬頭瞥幾眼小山方向,多半是在猜測自己的身份,以及與高掌門的關系了。
腳步輕緩,高君重返松籟亭。
她落座后,說道:“最后一個問題,陳劍仙和落魄山,如何看待宛如自家庭院的這座天下?!?/p>
高君的言下之意,當然是落魄山會不會為了自身利益,將更名為蓮藕福地的這座天下涸澤而漁。
“出門俱是看花人,河邊多有釣魚客?!?/p>
陳平安笑道:“釣客若是市井門戶,釣了魚是為了果腹,自然是釣起幾條就吃幾條,吃不完曬干,不然就是養(yǎng)在家中水缸里邊。若是家境再寬裕些,有座池塘,就將魚放養(yǎng)其中,薄江河溪澗厚自家底蘊,這就像是湖山派的處境,以后會與松籟國其他成了氣候的仙家勢力,再與別國爭奪那些適宜修行的仙家道種,將游魚放養(yǎng)在這座湖內,無非是喂養(yǎng)以仙家術法,傳授以道書秘訣。但是對我來說,既然整座天下都屬于落魄山,魚在何處,又有什么區(qū)別?至于我會不會厚宗門而薄天下,就是為何要締結契約的原因所在了,修道之人,要小心飲鴆止渴,仙府山門,要擔心厝火積薪,立竿見影之術,非長生久視之道。術法有高低,某些道理卻不分大小,在昔年藕花福地通用的道理,到了浩然天下,一樣是適用的道理?!?/p>
陳平安最后補了一句,“這個比喻,不是我想出來的,是一個叫陸沉的人最早提出。”
高君若有所悟,自言自語道:“究其根本,事理分陽陰,都需要有人替天行道,俞祖師曾經為我言說順逆,可能是當時我境界不夠的緣故,俞祖師沒有說得太過深遠,只是提及修行之人,證道長生,欲想與天地同壽,宗旨在逆,故而始終為天道所厭棄,我現在覺得先逆后順,倒轉陰陽,最終殊途同歸,天地生養(yǎng)我輩修行人,修行人得了道再反哺天地,循環(huán)往復,才可以稱之為修行極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