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殿內(nèi),國師玄真子與幾位大臣坐在御前,正商量著要事。
崔令姜踏入殿中,對著眾人行禮。
“寧安,此番召你前來,是為你的終身大事。
朕與國師及諸位愛卿,已為你擇定了一門堪稱良配的婚事。
”崔令姜姿態(tài)恭謹行至御座旁,“此等小事,怎敢勞煩國師與諸位大人?”她微微一頓,握住父皇的手,“況且父皇昔日許諾過兒臣,兒臣的駙馬要自己挑選的稱心如意才行。
”永徽帝嘆息著將她拉到身旁坐下,“令姜,你是我大晟的公主,又怎能將兒女私情放在江山社稷之上呢?現(xiàn)如今邊境戰(zhàn)事漸起,如若你去北蠻和親,可以緩解邊境戰(zhàn)事。
”崔令姜:“父皇既知裴大人的事,就知兒臣心意,不愿遠嫁北蠻。
更何況裴郎其人如何,父皇與其相處多年,定然比兒臣更熟悉裴郎的品性。
”一旁的大臣立馬躬身勸慰她,“殿下慎言,裴元白雖有才華,但他終究是戴罪之身,豈堪尚主?”“諸位可還記得去歲黃河決堤,裴郎在腰間縛繩,立于激流指揮搶險,女兒可都真真切切看在眼里。
如今他雖是戴罪之身,卻猶念百姓。
”殿內(nèi)一時緘默,崔令姜目光灼灼接著說道:“裴郎這般赤誠,卻得了難治之癥。
父皇卻要眼睜睜看著裴郎逝去嗎?如此,天下百姓都會寒心。
”崔令姜向御座一拜,“兒臣愿降尊紆貴,以長公主之名沖喜,若裴大人痊愈,便是天佑我朝;若天命難為,兒臣今日自請遠嫁北疆,行和親之責(zé),兒臣絕無怨尤。
”永徽帝凝視著階下的身影,沒有人比他更清楚崔令姜的脾性。
他原本只盼望自己的女兒做一個富貴閑人,享一世清平,偏生這孩子骨子里刻著股執(zhí)拗,仿佛跟他年輕時一個模樣刻出來的。
當年她說是要學(xué)醫(yī),翌日就立馬收拾行李前往江南。
永徽帝要求崔令姜成為大家閨秀,學(xué)習(xí)琴棋書畫,誰知她學(xué)了一段時間便全部扔下,那些名貴的琴,全被她晾在偏殿里吃了灰。
她站在御書房,理直氣壯的說:“這些都是花架子,以后怎能為父皇減輕負擔(dān)。
”那一刻,永徽帝無數(shù)次閃過的念頭冒出,若令姜是個男兒身,該有多好!縱使他素來厭棄女子干政,卻也被女兒眼中那份灼灼的赤誠所打動。
正是這份被打動的惻隱與惜才之心,促使他將令姜與令儀一同送入了國師玄真子門下受教。
永徽帝望著她挺直的脊背,恍惚間與多年前單薄身影重疊。
裴家抄家時,她亦是如此,于殿前長跪不起,才為那戴罪的裴家世子求來了恩典。
他深深嘆了口氣,看向國師,“朕記得令姜幼時,國師曾為她批命,說令姜乃是乃鳳鳴朝陽之相,可鎮(zhèn)壓邪祟,安社稷,依朕看,讓他們二人成婚,未必不是天意,國師以為如何?”國師唇角微揚,笑意卻不達眼底,那批語,是他當年為了將她送入北蠻所用的手段。
如今卻被崔令姜借了勢,成了自己的道。
身為國師,此刻若拂逆便是違背天意,動搖了自身權(quán)威;若應(yīng)允,就是親手為他人作嫁衣裳,正中崔令姜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