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危相易,禍福相生’,這句卦辭若是用在某位臣子身上,意思很簡單——
若是用人得當(dāng),則這位臣子將對國有益,帶來福運。
若是用得不好,則這位臣子可能會引發(fā)惑亂,給國家?guī)頌?zāi)禍!
顯然,皇帝就是用人得當(dāng)?shù)牡湫汀?/p>
“可惜,皇叔終究還是選擇了這一步。”
皇帝突然神情一黯,嘆息道。
論用人,論御下,他自認在大藍朝歷代君王中都不算差。
前有首輔葉擇安,在他的全力支持下,君臣配合,從而有了‘明新變法’。
后有靖安侯李飛,他大力提拔,用人不疑,充分給予信任,從而換來李飛的全力報答。
但在厲王秦明厲這件事上,皇帝覺得自己是有一定責(zé)任的。
這個責(zé)任不在于沒有看好厲王,給了對方造反的機會。
事實上朝堂對厲王的‘嚴防死守’已經(jīng)到了極致,再多,那就真的是在主動逼對方反了!
對于一個打定主意要‘暴起’發(fā)難的巔頂強者,朝廷是沒法完全防住的。
清虛如此,啟明如此。
如今的厲王同樣如此。
哪怕提前察覺到厲王有可能會反,那也只是可能。
難道為了這種不確定的可能性,就去主動逼反對方,然后不惜損耗國力再殺一名巔頂強者?
換個時期或許可以考慮,但以大藍朝的現(xiàn)狀,明顯是不行的。
所以皇帝也好,葉擇安也好,在厲王這件事上,能做的其實不多。
任何過激的行為都不能做,也不好過多的試探。
對方如果不反,任憑大皇子鬧騰,南境也變不了天。
對方如果反了,那自然是最糟糕的結(jié)果。
現(xiàn)在這種情況,皇帝只怪自己當(dāng)初在對方還沒有破境前,沒有狠下心提前除掉此人!
這就是皇帝在這件事上反省和自責(zé)的點。
“要怪只能怪清虛讓他看到了更上一步的可能性。”
聞人正安慰道。
如果不是清虛帶來的改變,以秦明厲的性格,加上這么多年積攢下來的情分,對方不至于會走到今天這一步。
當(dāng)初皇帝默許秦明厲向聞人正請教武道修行,允許對方有破境的可能,也是看中秦明厲不在意權(quán)勢的性格。
國家多一位武圣,皇室多一位巔頂強者,只要運用得當(dāng),還是利大于弊的。
只是后來誰也沒料到西大陸會入侵,從而讓人看到了真正天下一統(tǒng)的可能性,看到了巔頂之上的希望。
也沒人能料到清虛會造反,帶來這么多變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