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十八顆子珠加上一顆主珠而成的佛珠手串,往往也被稱之為佩珠。
佛珠一向分為三個種類,持珠、佩珠、掛珠。
而佩珠,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
佩珠的的原材料,往往以名貴和顏色明亮聞名,不但是佛家弘揚佛法時最合適的法晶之一,也能作為配飾,點綴自己。
所以,從古至今,不管信佛與否,在自身攜帶佩珠的人,從來都不在少數(shù)。
也是因此,佩珠的用材越來越來名貴,其中珍稀如國寶的也不是只有一兩件。
褚凝拿著手里的佛珠研究了好半天,才終于確定,制作這些佛珠的原材料,竟是佛珠中少見的六道木!
大家現(xiàn)在所說的六道木,生長范圍遍布國內(nèi)大部分省區(qū),卻不算珍惜。而且它的花期很長,經(jīng)常被用做園林裝飾所用,也有被拿來制作佛珠的。
不過這種六道木,顯然并不值得讓褚凝覺得驚訝。
褚凝手中的這些佛珠,用材雖然也是六道木,卻是專指生長在五臺山的六道木!
五臺山,位于我國山西省境內(nèi),與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和四川峨眉山,共稱為我國佛教四大名山。
這樣的地方,對佛教來說,地位自然不同尋常。
出自于五臺山的六道木,其色微黃,表面有六條淺色的條紋,木質(zhì)十分堅硬。
在佛門看來,六道木表面的六道條紋,代表的是佛教中的六道輪回,本就是與佛教有緣。而生長在佛教圣地五臺山的六道木,幾乎都快成了佛教的圣物之一。
相傳,五臺山是文殊師利菩薩講經(jīng)弘法的場所。所以,五臺山也被成為文殊圣地。
而用五臺山六道木所制成的佛珠,更是被佛教信徒們視為文殊菩薩的信物,意義深遠,常被人珍惜一生,使用終身。
對任何木材來說,都是年代越久遠,木材也就越珍貴。
褚凝手中的這些佛珠,看紋路,顯然不是那些十幾年甚至是幾年生的木材做成的。
怎么也得有百年以上了。
這樣的五臺山六道木,往往都會被五臺山的佛寺小心的保護起來,很少落入外人手中,也更顯其珍貴。
褚凝摩挲手中的佛珠的時候,能夠清晰的感受到佛珠本身的滑膩溫潤,顯然這些佛珠是曾經(jīng)被人隨身攜帶超過了幾十年的,絕非一般商店里擺放著充門面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