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琳連忙解釋,慌的不知往哪里看,偏生讓人覺得憨直可愛。
顧辰頗覺有趣,忍不住開口道。
“出家人修行在于調(diào)伏心念,那儀琳師姑覺得重點(diǎn)在于調(diào)伏,還是心念呢?”
“師父說佛性常清靜,何處有塵埃,所以本性心念更重要。”儀琳抬起清澈眼眸,宛若山間清泉晶瑩剔透,閃動純真色彩。
“那儀琳師姑頓悟了嗎?”顧辰又問。
唐代時期,禪宗五祖弘忍為選拔繼承人,命弟子作偈以明心性。
上座弟子神秀先作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p>
主張漸修之法。
而當(dāng)時身為火頭僧的惠能聽聞后,請人代筆于墻上寫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靜,何處惹塵埃?!?/p>
這便是主張頓悟思想,認(rèn)為佛性本具,無需擦拭。
弘忍最終將衣缽傳于惠能。
此事標(biāo)志南北分宗,神秀創(chuàng)立北宗,不過后來北宋覆滅,引發(fā)第三次大規(guī)模北人南渡,外加元朝建立,以及之后明朝北伐,最終還是南宗惠能的思想影響更大,漸漸占據(jù)主流。
這在《壇經(jīng)》中有明文記載,且后世把惠能的“佛性本清靜”改為了“本來無一物”,更強(qiáng)調(diào)唯心。
“儀琳愚鈍,至今沒有領(lǐng)悟?!?/p>
儀琳睫毛低低垂下,純稚又靦腆,顯是有些不好意思。
“既如此,便應(yīng)當(dāng)時時拂拭佛性,起些心思也無妨,只需用心調(diào)伏即可。”
“出家人講究六根清靜,便是心思也不該起的?!眱x琳連忙爭論。
即使是與人爭辯,話音卻依舊帶有幾分羞怯的軟乎。
“佛把心中煩惱稱作塵,人活一世,煩惱纏身,所以人世喚為塵世,人所行之事便叫塵勞,而這世間有八萬四千種塵勞,需要世人去爭渡,僧人去苦修。
若是心中無塵,又何來苦修一說?”顧辰再問。
“不……不是這樣的?!?/p>
儀琳后縮半步,聲音拔高了幾分,帶著幾分迫不得已的慌亂和猶豫。
她眸光中蒙著一層迷茫,似初春溪水上解凍的薄冰,又藏住一份懇切的認(rèn)真,絳唇抿成一線,想爭辯卻又不知如何開口,急的眼眶都紅了起來,像只林間迷路的小白兔,讓人瞧著心頭發(fā)軟。
顧辰頓感后悔。
儀琳年紀(jì)尚幼,心性未定,又是個怯懦的性子,此番詭辯不過是欺她佛法修行未深。
且她若是回頭向定逸討教,到時定逸拉著自己辯佛理,那可就頭大了。
他這半桶水,哪能說得過定逸。
于是顧辰連忙話音一轉(zhu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