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針對張良前后境遇的差異進行分析,指出并非張良在陳涉、項羽面前不善言辭,在劉邦面前就善于言辭,而是命運使然。作者對張良言論被接受與否的原因感到疑惑,最終歸結為“神明之道”,再次強調命運的神秘莫測,超出常人理解范圍。
故彼四賢者,名載于箓圖,事應乎天人,其可格之賢愚哉?
-
解析:對伊尹、太公、百里奚、張良四位賢者的事跡進行總結。稱他們的名字被記載在圖箓上,其事跡順應天命與人事,認為不能簡單地用賢愚來評判他們。強調他們的成功是命運的安排,彰顯出命運在歷史進程和個人成就中的決定性作用,凡人難以憑借常規(guī)標準去衡量。
孔子曰:‘清明在躬,氣志如神。嗜欲將至,有開必先。天降時雨,山川出云?!对姟吩疲骸┰澜瞪瘢吧?;惟申及甫,惟周之翰?!\命之謂也。
-
解析:引用孔子和《詩經》的話語,借圣賢之言和經典之句來進一步闡釋命運的概念??鬃拥脑拸娬{自身清明時,氣志如神,事物發(fā)展有先兆;《詩經》的內容表明山岳降神誕生賢才,成為周朝棟梁。這些都被作者視為命運的體現(xiàn),通過引用增強了文章觀點的權威性,深化了對命運的論述。
豈惟興主,亂亡者亦如之焉。
-
解析:此句承上啟下,將論述從興盛的君主過渡到導致國家混亂滅亡的君主,表明不僅興盛之事受命運影響,亂亡之事同樣如此,拓展了命運論在不同政治結局方面的探討范圍。
幽王之惑褒女也,祆始于夏庭。
-
解析:以周幽王被褒姒迷惑導致國家混亂為例,指出災禍的征兆在夏朝宮廷就已出現(xiàn)。說明國家的亂亡并非突然發(fā)生,而是命運的安排早有預兆,強調命運在國家興衰過程中的連貫性和必然性。
曹伯陽之獲公孫強也,征發(fā)于社宮。
-
解析:講述曹伯陽得到公孫強后引發(fā)禍亂,而征兆在社宮顯現(xiàn)。再次例證國家亂亡與命運征兆的關系,表明即使是一些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也有命運的安排,暗示命運的不可抗拒性。
叔孫豹之昵豎牛也,禍成于庚宗。
-
解析:以叔孫豹親近豎牛最終釀成災禍,且禍根在庚宗時就已種下為例,進一步說明亂亡之事皆有命運的伏筆,強調命運對個人和國家走向災禍的預先設定。
吉兇成敗,各以數(shù)至。咸皆不求而自合,不介而自親矣。
-
解析:對上述事例進行總結,指出吉兇成敗都按照一定的氣數(shù)到來,都是不用刻意追求就能自然契合,不用別人介紹就能自然親密的。強化命運的規(guī)律性和必然性,表明一切事件的發(fā)生都受命運的支配,人力難以改變。
昔者,圣人受命河洛曰:‘以文命者,七九而衰;以武興者,六八而謀?!?/p>
-
解析:引用圣人接受河圖洛書的啟示,說明憑借文德受命的,七九之數(shù)時就會衰落;憑借武力興起的,六八之數(shù)時就會謀劃變革。通過神秘的預言,為命運增添了一層神秘色彩,強調命運的發(fā)展遵循著某種既定的規(guī)律,這種規(guī)律早在圣人時代就已被揭示。
及成王定鼎于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
解析:以周成王在郟鄏定都并占卜傳世三十代、享國七百年為例,說明這是上天的命令。表明國家的命運從一開始就由天命注定,周王朝的興衰在其建立之初就已有定數(shù),進一步強化命運決定國家歷史走向的觀點。
故自幽厲之間,周道大壞,二霸之后,禮樂陵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