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歷史與現(xiàn)實意義
歷史意義:《出師表》是研究三國歷史重要文獻,反映蜀漢政權(quán)當時政治、軍事狀況,展現(xiàn)諸葛亮政治智慧與忠誠品質(zhì)。其對興復漢室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成為后世忠臣楷模,激勵無數(shù)仁人志士為國家鞠躬盡瘁,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忠誠、擔當精神傳承影響深遠。
現(xiàn)實意義:在當今社會,其蘊含智慧仍具借鑒價值。勸誡后主“開張圣聽”“察納雅言”,啟示領導者要廣開言路,虛心納諫;強調(diào)賞罰公正,對構(gòu)建公平公正社會環(huán)境與管理機制有指導意義;諸葛亮忠誠擔當精神,激勵人們在工作與生活中,堅守責任,為實現(xiàn)目標努力奮斗,為國家和社會發(fā)展貢獻力量。
……
解析:
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
解析:開篇便以沉痛的語氣敘述,“先帝”指劉備,他開創(chuàng)蜀漢大業(yè)卻未完成便中途去世,這是蜀漢政權(quán)面臨的重大挫折?!疤煜氯帧秉c明當時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勢,“益州疲弊”則指出蜀漢所處益州地區(qū),因連年征戰(zhàn),人力、物力匱乏,民生艱難?!按苏\危急存亡之秋也”直接表明蜀漢正處于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為后文提出的各項建議和闡述北伐的必要性埋下伏筆,營造出一種緊張且嚴峻的氛圍。
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
-
解析:“然”字轉(zhuǎn)折,雖蜀漢形勢危急,但仍有希望?!笆绦l(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指宮廷內(nèi)侍奉保衛(wèi)的臣子毫不懈怠,“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說的是在外征戰(zhàn)的將士不顧生死?!吧w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解釋原因,他們是追念先帝劉備對他們的特殊厚待,希望能在陛下您這里報答這份恩情。此句體現(xiàn)出蜀漢君臣一心,為后文勸誡后主劉禪團結(jié)眾人、勵精圖治做鋪墊。
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
解析:“誠宜”表明這是應當做的事,建議劉禪要“開張圣聽”,即廣泛地聽取群臣的意見。這樣做的目的是“以光先帝遺德”,發(fā)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恢弘志士之氣”,振奮那些有志之士的士氣?!安灰送苑票?,引喻失義”則告誡劉禪不要過分看輕自己,說話不要不恰當。否則就會“以塞忠諫之路也”,堵塞了臣子們忠心進諫的道路。此句從正反兩方面闡述,強調(diào)廣開言路對蜀漢發(fā)展的重要性。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
解析:“宮中”指皇宮內(nèi)的近臣,“府中”指丞相府的官員,強調(diào)皇宮和丞相府都是一個整體。“陟罰臧否”指對官員的提升、處罰、表揚、批評,“不宜異同”表示不應該有不同的標準,即要做到賞罰公平公正,不論親疏,一視同仁。這是為了保證蜀漢政權(quán)內(nèi)部的公平性和公正性,維護朝廷的秩序和穩(wěn)定。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
-
解析:進一步說明具體做法,“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如果有做奸邪事情、觸犯法律條文的人,以及盡忠做好事的人。“宜付有司論其刑賞”,都應該交給主管部門的官員去判定他們應得的刑罰或獎賞,這樣做是“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來顯示陛下您公正嚴明的治理?!安灰似?,使內(nèi)外異法也”再次強調(diào)不能偏袒私情,讓宮內(nèi)和朝廷的賞罰標準不一樣,強化了賞罰公正的觀點。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
解析:開始舉薦人才,“侍中、侍郎”是官職,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擔任這些職位?!按私粤紝崱闭f明他們都是善良誠實的人,“志慮忠純”表明他們志向和心思忠誠純正。“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因此先帝劉備選拔他們,留下來輔佐陛下。突出這些人是先帝認可的賢才,值得劉禪信任。
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
解析:“愚以為”是謙辭,表明自己的看法。建議劉禪對于宮中的事情,無論大小,“悉以咨之”,都要拿來詢問他們的意見,“然后施行”,之后再去實施。這樣做的結(jié)果是“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獲得很多好處。強調(diào)這些賢才在宮中事務處理上的重要作用。
將軍向?qū)?,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