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破題
冰冷的木板硌的腿疼,初春的寒意順著修補過的縫隙絲絲縷縷往里鉆。
王明遠搓了搓凍得有些發(fā)僵的手指,對著掌心哈了口白氣,暖和了會后,他決定按先答經(jīng)義題,再破策論,最后以詩賦收尾。
第一題:“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p>
王明遠默念著這句耳熟能詳?shù)脑挕?/p>
有點像前世職場中“少說多做”的生存法則,需要結(jié)合儒家修身觀進行回答。
“訥言”絕非緘默失語,而是如《道德經(jīng)》所言“大音希聲”——言必有據(jù),字字千鈞;
“敏行”則需如農(nóng)人春耕般躬身實踐,不待驚蟄鼓催。
他提筆于草稿紙寫道:
“君子慎言如惜金,非懼失言,懼失誠也。昔楊震暮夜卻金,片語定乾坤,此訥言之力;大禹治水,三過家門不入,此敏行之范。今人多以巧舌為能,實不知行勝萬言。。。。。?!?/p>
筆鋒力透紙背,將抽象道德轉(zhuǎn)化為可踐行的準則,又需要結(jié)合一些典意,博古論今的表達出來。
他努力將這種辯證關(guān)系揉進去,既守經(jīng)文本義,又帶點現(xiàn)代實用思維,希望能讓考官眼前一亮。
大雍朝的考試相對主觀,能答出來是其一。
能答的好,答的更有巧思則更能獲得考官的青睞,才能取得靠前的名次。
若只是照搬書中講述,沒有任何自己的思考在其中,那絕對是無法通過考試的。
接下來便是第二題:“孟子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p>
此題暗藏儒家“內(nèi)圣外王”的進階邏輯。
王明遠聯(lián)想起前世“躺平”與“內(nèi)卷”之爭,筆鋒一轉(zhuǎn):
“獨善非隱逸,乃蓄力待時。姜尚渭水垂釣,孔明耕讀隆中,皆守道待機;
兼濟非濫施,須持矩量度。驟貴而忘本,終致身敗名裂。。。。。?!?/p>
結(jié)語直指核心:“士當如江海,窮時靜水深流,達時奔涌潤澤萬物——動靜皆守中正,方為真君子。”
最后則是經(jīng)義的最后一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此題直指權(quán)力根基。
王明遠腦中閃過《黃帝書》中閹冉諫言:“得道在民心,守道在法度!”
他拆解兩層:“表為治國方略,里為民心所向。商紂酒池肉林,雖擁雄兵而眾叛親離;文王修德政,岐山耕者讓畔,此即‘多助’之真義。故治國當如《道德經(jīng)》云‘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政令合民需,自會不令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