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 id="q0v9l"><label id="q0v9l"></label></tr>

        <td id="q0v9l"><ruby id="q0v9l"></ruby></td>
        1. <table id="q0v9l"><option id="q0v9l"></option></table>
          <acronym id="q0v9l"></acronym>
        2. <acronym id="q0v9l"><label id="q0v9l"><listing id="q0v9l"></listing></label></acronym>
            <table id="q0v9l"></table>
          1. <pre id="q0v9l"><strong id="q0v9l"><xmp id="q0v9l"></xmp></strong></pre>

            黑巖小說

            黑巖小說>渡劫老祖的科舉官途txt書包網(wǎng) > 第415章(第1頁)

            第415章(第1頁)

            雖然殿試前三甲是由皇帝定奪,但是如果殿閣大學士認為你的卷子沒有資格、且沒必要送到皇上面前,那你就是寫得再好也沒用了。畢竟傳臚大典就是在殿試之后的第三天,而宣和帝在傳臚大典的前一天就需要定下一甲的前三名,他哪來的沒那個閑工夫一份一份試卷去看?

            殿試自然與前面那些科舉考試不同,鄉(xiāng)試會試沒過還能重新再考,而這殿試就等同于被“定了生死”。之后除了再參加庶吉士的考核之外,也沒有別的機會了。庶吉士考核比起殿試還挑人,樣貌、年齡、身高、體重這種外在的客觀因素都是既定的。有些舉人考到老了才好不容易能參加殿試,但又因為年紀太大往往沒有機會再被留在翰林院。

            墨珣仔細琢磨了一下,他從未聽越國公提到過朝廷里有人是主戰(zhàn)的,所以對于宣和帝的想法,他還真是不能過多著墨。萬一他在對外擴張上大行筆墨,那極有可能連殿閣大學士這關(guān)都過不去。

            傳臚大典與殿試時間相近,但考生卻有三百余名。意思就是,這三百多份的試卷要求閱卷官在一天之內(nèi)看完。工作量太大,閱卷官統(tǒng)共就那么十來名,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做這些。于是,受卷官通常會把會試前十名的試卷優(yōu)先挑選出來呈給殿閣,而殿閣則是直接參考會試的成績排名,將卷子加以劃分等級。

            殿試一甲有三名,也就是民間所說的狀元、榜眼和探花?!耙患住币话銜苯訌臅嚨那笆孔又挟a(chǎn)出,而除卻這三名一甲之外,余下的七名便是二甲了。

            而殿閣在挑出了前十名的卷子之后,剩下考生的排名對他們而言也就沒那么重要了。畢竟只有一甲會被留在京里,余下的要么參加庶吉士考核進入翰林院實習,要么就被安排到地方當官。再加上,殿試沒有“落榜”一說,只要能夠參加殿試,那便于進士等同。是以,除了會試前十名之外,其他的很多舉人只要通過了會試之后便開始放松下來了。

            大多數(shù)時候,殿閣挑出的前十名甚至都沒有逐一經(jīng)過皇帝的批閱:殿閣所遞上去的卷子會被擺在御案之上,被擺御案最上頭的,自然就是殿閣大學士們定下可被判定為一甲的卷子,而內(nèi)監(jiān)也是將試卷按照殿閣呈上來的順序轉(zhuǎn)交由讀卷官朗讀。待讀卷官朗誦完畢,皇帝若是一時興起,也會逐個翻閱。待到殿閣認定的“一甲”三名的卷子朗讀完畢,如果皇上興致不退,那自可繼續(xù)讀。如果皇上不欲再聽,那么適才讀過的這第一、二、三名便已是板上釘釘了。

            卷子朗讀完畢之后,讀卷的官員會再次把試卷交還給皇帝身邊的內(nèi)監(jiān),并由內(nèi)監(jiān)放回到御案之上。此時一應殿閣與官員只需要靜待皇上欽點出一甲的前三名了。

            至于剩下的那三百多張試卷,則根本沒有機會出現(xiàn)在宣和帝面前。余下的試卷由其他的閱卷官、評卷官進行評判、分類。數(shù)名閱卷官同時閱卷,在卷子上標記圖樣、戳記,按照記號的多寡給定名次。等到所有的試卷都被評判完畢,閱卷官便會把試卷轉(zhuǎn)交到殿閣,再由殿閣判定二甲、三甲。

            殿閣拿到了閱卷官的試卷,基本不會再去翻閱,只會根據(jù)閱卷官的評判去定下二甲、三甲。畢竟時間緊急,所有的工作都需要在一天之內(nèi)完成。名次定下了之后,殿閣還需要在當天將黃榜填完了,再轉(zhuǎn)呈給禮部……

            禮部的官員拿到了黃榜之后會差人將傳臚大典所需要的進士服裝預先送到每個進士的手中,因此參加此次殿試的貢士們在傳臚大典之前便會得知自己的名次。不過只要黃榜還沒有張貼出來,一切皆有變數(shù)。所以請宴一類,一般都是在傳臚大典過后進行的。

            殿試閱卷雖囫圇吞棗,但畢竟有所根據(jù):因為“貢士名錄”經(jīng)歷了長達半個月的閱卷,由閱卷官仔細閱讀,仔細篩選出來的。而這些貢士,能夠從數(shù)千、數(shù)萬名考生中脫穎而出,也證明了他們才學非凡。所以,殿閣才會直接在會試的基礎上加以排名。

            殿試答題需要考慮的因素也很多,否則墨珣也不會在進殿的時候就先看殿內(nèi)負責此次殿試的官員究竟是何許人也了??匆娏丝脊伲賾{借著越國公與倫沄岳對自己說的一些朝堂上的事,很容易就能聯(lián)想到他們各自的政見。只要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觀點自是有備無患。

            墨珣決定先從大體上寫起,最后再少少地提上一句“對外擴張”的話。他從皇帝自身的品質(zhì)著手,再提到選賢任能與教化百姓一說,由大及細擴展開來。

            “人主之道,靜退以為寶。不自操事而知拙與巧,不自計慮而知福與咎。3”沒有哪個皇帝會事事親力親為,哪怕最后會得到一個兢兢業(yè)業(yè)的名聲,要做到事無遺漏又談何容易?所以才要有臣子來輔助。群臣各抒己見、各司其職,而皇帝只需要根據(jù)朝臣所言加以判斷,

            “群臣陳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責其功?!弊龌实坌枳龅焦①p罰分明,不能因為親疏遠近就厚此薄彼。

            緊接著,墨珣又提到了政體,提到了王朝的政權(quán)組織形式。

            君臣君臣,本來就是相互呼應的,只說“為君之道”而不提“尚賢使能”未免太過偏頗。像宣和帝這樣,沒有到過地方上的皇帝,臣子們便是他的耳目。而他所頒布的政令亦需要臣子們?nèi)ネ苿雍褪┬?。百姓會夸皇帝賢德,有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臣子做得好。若是皇帝說賑災,但臣子卻貪污舞弊,那又怎么會有百姓的安居樂業(yè)呢?

            已完結(jié)熱門小說推薦

            最新手机av一区二区三区_一级毛片在线_国产欧美激情视频免费看

                  <tr id="q0v9l"><label id="q0v9l"></label></tr>

                  <td id="q0v9l"><ruby id="q0v9l"></ruby></td>
                  1. <table id="q0v9l"><option id="q0v9l"></option></table>
                    <acronym id="q0v9l"></acronym>
                  2. <acronym id="q0v9l"><label id="q0v9l"><listing id="q0v9l"></listing></label></acronym>
                      <table id="q0v9l"></table>
                    1. <pre id="q0v9l"><strong id="q0v9l"><xmp id="q0v9l"></xmp></strong></p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