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 id="q0v9l"><label id="q0v9l"></label></tr>

        <td id="q0v9l"><ruby id="q0v9l"></ruby></td>
        1. <table id="q0v9l"><option id="q0v9l"></option></table>
          <acronym id="q0v9l"></acronym>
        2. <acronym id="q0v9l"><label id="q0v9l"><listing id="q0v9l"></listing></label></acronym>
            <table id="q0v9l"></table>
          1. <pre id="q0v9l"><strong id="q0v9l"><xmp id="q0v9l"></xmp></strong></pre>

            黑巖小說

            黑巖小說>渡劫老祖的科舉官途免費閱讀 > 第414章(第1頁)

            第414章(第1頁)

            不多時,宣和帝身邊的內(nèi)監(jiān)喊了句,“請考生落座。”

            一眾考生此時方才又坐回到案前,等候發(fā)卷。

            這會兒與在貢院時不同,貢院中有各自的號舍,并未有這么多人盯著。再加上太和殿整個裝潢與構架都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周遭亦是鴉雀無聲,平白增添了不少的緊張氣氛。

            墨珣的位置靠前面,自然也比別人更早地拿到卷子。但是沒有宣和帝的發(fā)話,就算拿到了卷子也不能隨意提筆。

            從剛才宣和帝進殿至今,墨珣都沒能抬起頭來看宣和帝一眼。他心中還記掛著趙澤林曾經(jīng)提起過的“宣和帝變胖”一說,有心想看,卻仍是按捺下來。等到殿試結束了之后,想來應該是還有機會的。

            此次殿試僅考策論,卻與鄉(xiāng)試會試時不同:鄉(xiāng)試、會試的策論題,題目短,且答案只需寫幾百字即可;而在殿試之上,每道策論題題長便有數(shù)百字之多,答案更是需得寫上上千字。

            與此同時,殿試的卷子不經(jīng)謄錄,均由考生自己書寫。

            因此,參加殿試的考生,在書寫上也有一定的講究:必須使用正體,字要端正、清晰、體大,不能隨意涂改和勾線1。

            殿試只考一天,時至日暮交卷2。等考試時間結束之后,由受卷官喊話停筆,考生無論作答結束與否,都要將手中的筆放到筆擱之上,雙手則自然下垂放在腿上,不能再碰案上的試卷。

            殿試亦可以提前交卷,若是有考生提前答完了,那可以自行將卷子交到受卷官手上,受卷官檢查過之后會給考生發(fā)放一個牌子,考生便可離開考場了。

            等到受卷官將考生的卷子收起來之后,需得在所有的卷子上加蓋有受卷官銜名的戳記,以作責任制。每十卷為一封,送到彌封所,由彌封官處理3。

            彌封官拿到士子的試卷之后需要進行糊名、編號,同時也要在上頭加蓋戳記。

            在這整場廷試期間,宣和帝不見得會一直坐在太和殿上,畢竟整場考試時間這么長,宣和帝能夠時不時出現(xiàn)一下,就已經(jīng)能算作是十分重視科舉教育了。

            更何況,所有考生拿到了卷子之后,都在冥思苦想答案,埋頭奮筆疾書。誰有那個閑工夫,分神去盯著是否還坐在龍椅上?是不是有中途退過場?

            不出墨珣所料,宣和帝在太和殿之中只呆了一個時辰便起身離開了,余下一眾執(zhí)事官在殿內(nèi)監(jiān)考。宣和帝起身時并沒有鬧出多大的動靜,但墨珣本身警醒,自是有所察覺。

            這些站在殿內(nèi)的官員都是臨時挑選出來,最后名單由禮部呈交給宣和帝定奪委任:提調(diào)官應是禮部尚書與侍郎;監(jiān)察官則由御史臺出人,也不知是不是因為今年有墨珣參與考試的緣故,越國公并未到場。受卷官、彌封官、掌卷官均由翰林院官員擔任;而巡綽官,看走姿與身形應當是禁衛(wèi)軍官無疑了1。

            墨珣在進入太和殿時便飛快地掃視了一圈殿內(nèi),對于殿內(nèi)諸多官員做到了一個心中有數(shù)。經(jīng)過了三年前的認親宴和圍獵,他對于朝中一些官員還是能認得出來的。

            等到宣和帝首肯,站在殿內(nèi)的官員便開始向考生發(fā)放試卷了。

            墨珣座位考前,自然比別人更早拿到考題。這試卷一到手,墨珣便低頭細細地讀完了題目,只是禁不住眉尾一挑——此次殿試策論共有兩道,一為“論為君之道”,二為“太子與諸王定分”。

            “論為君之道”還好說,一向是歌功頌德居多,甚至可以把宣和帝夸個天上有地下無。至于那個“太子和諸王”就……比較難辦了?,F(xiàn)在儲君未立,宣和帝在此時出這么個題,也不知究竟意欲何為了。

            其實這第一題的題干很長:“夫三代以上,君民臣良,天下雍熙,世登上理……2”只是讓墨珣給簡化成了“論為君之道”罷了。前頭的長篇大論亦不過就是為了引發(fā)關于“帝王之道”的討論而已。

            據(jù)聞殿試上的策論題均由皇上親自出題,實則不然,大都是由大學士擬定,而后呈給皇上挑選。不過看今次的題目,墨珣也拿不準到底是誰定的了。然而既然發(fā)下來了,那就必定是得了宣和帝的首肯。

            像這種看似很“大”的題,一時間很容易讓人摸不著頭腦、無從下筆。其實不見得:問問題的人假定是宣和帝,那么他自然就是想讓貢士們針對自己來答,而不是一味舉例,只說一些古時候的皇帝如何。

            墨珣仔細思考了一陣,而后才提筆在草稿紙上將自己的思路寫下來。

            按墨珣進京之后對宣和帝的了解來看,宣和帝應該是想要擴充版圖的。但現(xiàn)下百姓正安居樂業(yè),就算邊關時不時有蠻夷搗亂,卻也并未傷及根本,貿(mào)然發(fā)動戰(zhàn)爭實非良策。就算宣和帝直接開口說要打,必定也會收到諸多阻撓。

            戰(zhàn)爭前的準備工作有很多,哪怕墨珣心知宣和帝想從這屆士子中看到有支持他的言論,卻也只敢寫上小小的篇幅。

            君,乃天下之主。

            宣和帝并不是開創(chuàng)這個王朝的人,頂多只能算作一個守業(yè)者,然而看宣和帝的行為做派,明顯就是不甘于守成的人了。

            殿試閱卷上的“暗箱操作”不少,《萬歷野獲編》中有提到過“若狀元卷,則必出揆地所讀,方得居首?!闭f的就是,狀元的卷子一定是要經(jīng)過殿閣查閱過后的。換句話說,最終能夠被呈現(xiàn)在宣和帝面前的試卷,只會是經(jīng)由殿閣大學士挑選出來的。

            已完結熱門小說推薦

            最新手机av一区二区三区_一级毛片在线_国产欧美激情视频免费看

                  <tr id="q0v9l"><label id="q0v9l"></label></tr>

                  <td id="q0v9l"><ruby id="q0v9l"></ruby></td>
                  1. <table id="q0v9l"><option id="q0v9l"></option></table>
                    <acronym id="q0v9l"></acronym>
                  2. <acronym id="q0v9l"><label id="q0v9l"><listing id="q0v9l"></listing></label></acronym>
                      <table id="q0v9l"></table>
                    1. <pre id="q0v9l"><strong id="q0v9l"><xmp id="q0v9l"></xmp></strong></p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