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朝為官大概是所有讀書人的夢想了,而每三年就有一批新的翰林官,這些官員經過三年一度的考核,最后要么留京,要么外派……出路也是不少。
這是墨珣頭一回做官,一時間竟不知該如何自處。如果什么都不做,那天道讓自己重活這一世究竟是什么意思?難道就為了讓他跟林醉過日子?
墨珣總覺得天道應該沒這么無聊才對。
“怎么?滿朝文武連個基本的章程都拿不出來了嗎?!”大殿之中忽然傳來了宣和帝暴怒的聲音。
宣和帝的聲音對于殿外的這些大臣來說并不很大,但在殿內卻完全不同了。因為太和殿本就大,宣和帝脾氣又變幻莫測,殿內大臣沒什么緊要的事也都閉口不言,這就使得他的聲音縈繞在整個太和殿內,甚至連殿外的大臣都能聽到。
墨珣他們這些入不了太和殿的大臣們本就是眼觀鼻鼻觀心地在神游,此時卻也都被宣和帝盛怒的吼聲給拽回了神志。
聽是聽見了,但里頭具體在討論什么,他們也不清楚,自然也就不可能在殿外討論起來。
墨珣本來想著自己的事情,忽然讓宣和帝的聲音震了一下,猛地回神,這才開始凝神聽殿內究竟在討論些什么。
“半年前,你們讓朕撥款修筑堤壩,開挖渠道,戶部一邊哭窮,工部一邊跟朕要錢……”
“朕錢也給了,人也給了,現在你們看看地方上遞上來的奏折!”
緊接著就是一陣稀里嘩啦的聲音,墨珣猜測恐怕是宣和帝一怒之下將奏折全摔到地上了。
“朕的百姓!現在無家可歸!你們還有臉跟朕說‘卓有成效’?!”
“成效在哪里?!”
又是一陣稀里嘩啦,聽起來像是宣和帝隨手抓著一份奏折抖落的樣子。
“各州各府報送上來的傷亡人數你們是沒瞧見嗎?!”
“成效個屁!”
……
宣和帝或許不常這么大聲說話,墨珣聽到后頭甚至覺得宣和帝的聲音里透著嘶啞,顯然剛才連著吼了那么幾句已經是聲嘶力竭了。
因為宣和帝喊得太過大聲,殿外的大臣雖然聽得并不詳細,但也是隱隱約約聽見些只言片語。而最近朝廷里屢次被提起的正是因為霪雨霏霏而引起的秋汛了。
正如宣和帝所言,今年因為欽天監(jiān)勘測出許會有大汛,朝廷得了信兒,自事早早就開始做準備。但迄今為止,被宣和帝派到黃河各大渡口的官員一個個遞回來的都不是什么好消息,也難怪宣和帝會這般盛怒了。
之前被派出去的除了工部的人便也有翰林院的文官,但墨珣畢竟剛入翰林院,這等差事也輪不到他。
掌院學士甚至根本都沒跟墨珣提過……
大多數的翰林官都很把握每三年一次的外派,而這次修筑堤壩也是大家搶破頭的。建造工程就意味著要有錢,而要用多少錢就是由被宣和帝派出去的京官們擬計劃上報了。
既然有油水,那不管是什么衙門都想掙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