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還有夸宣和帝圣明的,直說這個儲君換得好。
墨珣聽到確實也親耳聽到過這樣的話,不禁有些想笑——什么時候,百姓竟也能妄議皇家與宗室了?
若說沒人在民間煽風(fēng)點火,墨珣是不信的。
錦碩王被禁足王府,消息來源閉塞,倒是遲了好長時間才聽到風(fēng)聲。
等他聽到了風(fēng)聲,這件事卻已漸漸被百姓所淡忘。
恰在此時,幾大城門口,皆有大批災(zāi)民要進城。
這段時間以來,災(zāi)民一直都安分守己,忽然鬧起來,倒叫守城的官兵很是難辦。
官兵將此事上報給昌州總兵,由昌州總兵親自過問。
這一問才知道,災(zāi)民并非打算鬧事,而是因為家中孩子丟失,想要進京報官的。
總兵一琢磨,覺得這件事怕是很難管。
哪個地方?jīng)]個人口丟失的?尤其還是小孩,又是剛鬧過災(zāi)的,也不見得有地方去找。
但叫災(zāi)民這么堵著,那也不是個事兒。
昌州總兵與巡邏使一合計,干脆讓人將災(zāi)民叫過來,讓他們挨個兒說說自己家的孩子叫什么名,長什么樣,有什么特征,在哪兒丟的……
總兵一開始是看許多災(zāi)民圍著,只以為有些是家里親戚多,卻沒料到這拿筆一記,竟是記下了十幾個孩童的姓名。
而且這十幾個孩子,還不都是在同一個地方丟的。
接下來連著幾日,都陸陸續(xù)續(xù)有人來報官,說是孩子丟了。
總兵此時才意識到事情有些棘手了。
人口走失是常有,但這么大規(guī)模的人口走失……怎么想都不對了。
昌州總兵這才重視了起來,奈何手下官兵根本不夠,只得命人寫奏折,將此事上報朝廷,讓朝廷派人來協(xié)助才好。
與此同時,懷陽府衙門口也是水泄不通。
進出的人絡(luò)繹不絕,簡直像是府衙里頭開了個粥棚似的。
京師怎么說都是天子腳下,懷陽府衙又在繁華地段,每日都有人圍在衙門口,如何不令人起疑?
有好事者上前問了問,這才知道,原來圍在府衙門口的這些,都是因為家中孩子走丟,前來報官的。
京城地界,一下丟了這么多孩子,懷陽府尹自是十分重視,立刻派人前去調(diào)查。
待他聽聞昌州總兵上了的奏折,立刻將兩件事聯(lián)系在了一起。
這些孩子定是被人拐走的!
一時間,京里一片嘩然,家中有孩子的,更是直接勒令孩子不要隨意外出。
后來,經(jīng)了多方打聽,竟是叫他們打聽到那些前來報官的人家中丟失的,不單是五歲以下的孩童,就連十五六這等年歲的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