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間父母的低聲交談斷斷續(xù)續(xù)傳進來。
“我看明天還是不要去學堂了?!?/p>
顧律應了,聽見這話的顧知望卻沒了高興的情緒,一個人默默掉眼淚,覺得自己要多可憐就有多可憐。
“老爺什么時候上路?”
“后天。”
云氏聲音里帶著擔憂,“聽說那塊地方常年干旱,百姓不開民智,民風彪悍,老爺要多加小心。”
其實這還算好的,那邊甚至傳出個百姓易子而食,簡直令人聞風喪膽。
“陛下圣明,治下清平,不會有事……”
聲音漸漸遠去,依稀還聽見兩人囑咐下人照顧好自己的吩咐聲。
顧知望拽著被子將自己全埋起來,防止自己哼哼唧唧的哭聲傳出去。
忍不住了,太傷心了。
哭完之后,顧知望探出頭喘氣,不知是哭的還是憋的,臉都紅了。
他閉上眼睛,開始嘗試還能不能看到那本書。
今天在學堂暈倒的時間太短,書中內(nèi)容只是大概過了遍。
現(xiàn)在確定書中內(nèi)容為實,他想好好的、仔細看看里面都寫了什么。
結(jié)果這一看,又被嚇哭了。
顧知望這輩子就從沒今晚掉的眼淚多,枕頭都濕了大塊,做夢也想不到自己會英年早逝,還是死在自己最害怕的蛇窩里。
想想雞皮疙瘩都冒了起來。
書中以顧律的這次出使賑災為開篇,而書中的主角便是侯府真正的五少爺顧知序。
尚且名為李木根的顧知序從小生在偏遠的遼州,那塊常年干旱,田地收成不好,加上每年要交的稅,導致百姓食不果腹,回回都要鬧上一趟饑荒。
生活已然是艱難,顧知序不明白為什么父母還要如此厭惡自己,俗話說小兒子大孫子,老人家的命根子,可實際上家中情況完全相反。
李父李母偏心大兒子,對待顧知序這個小兒子卻當做免費的仆役使喚,冬天冷水洗衣,熱天下地割稻,每天有一碗稀粥都算是好的。
又是一年災荒,李家徹底放棄了他,如果沒有路過的顧律施舍那一袋糧,他可能就真熬不下去了。
顧知序從此牢記恩人面容,以待來日報答,也是從那時起,他開始疑惑,想要探尋李家對自己的態(tài)度。
隨著年齡長大,顧知序逐漸發(fā)現(xiàn)自己和恩人長相相似。
謎團的解開,是在他十八歲那年,李父病重,于病中囈語,將當年的虧心之事無意袒露。
原來十八年前李家前往上京投奔親戚,李母在路上便提前發(fā)動,產(chǎn)下了兒子。
恰逢侯府夫人急匆匆探望病中母親,在同一家客棧突然生產(chǎn),兩家都是全然沒有準備,連襁褓都是客?;琶y(tǒng)一提供。
也就是這么混亂間,兩家孩子給抱錯了。
重新趕路的李家才發(fā)現(xiàn)自己兒子不太相像,夫妻倆相互辨認確定是抱錯了,那侯府的夫人那邊居然也是沒有發(fā)現(xiàn)。
李家看中侯府的權貴,為了讓自己兒子不跟著受苦,便將這事瞞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