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凌見嬴政還認真聽著,隨后笑道:“而朕繼位后,反其道而行之,施以仁政。減輕賦役,開設醫(yī)館學舍,讓黔首們能喘口氣,能看到一絲活下去、甚至活得更好的希望?!?/p>
“有了前后如此強烈的對比,從父皇您時代的水深火熱,到朕時代的稍見天光,他們便會真切地感受到變化!”
趙凌說著,雙眼微微瞇起,笑意耕濃了幾分:“他們會將這份改善的生活,歸功于朕!在他們眼中,朕就是將他們從深淵中拉出來的仁君!”
“即便是那些殘存的六國遺民,他們祖祖輩輩何曾真正享受過太平與溫飽?”
“朕給了他們做夢都不敢想的東西,他們……還會拿起武器,去反那給了他們活路和希望的皇帝嗎?”
趙凌的分析,直指人心。
天下黔首最樸素的訴求是什么?
生存與希望。
他們只是想活著,有口飯吃,有房子住罷了。
嬴政沉默著。趙凌能理解他過去的“暴”,他深感欣慰。
但此刻聽著兒子如此清晰地剖析他的暴政是趙凌后來仁政的鋪墊,心頭總縈繞著一絲難以言喻的怪異感,仿佛自己成了兒子仁德之名的墊腳石。
他嘴角勾起一抹帶著自嘲的冷笑:“照你這么說,朕這暴君的名頭是鐵板釘釘,洗刷不掉了?非但如此,還要間接成就你一代仁君的賢名?”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曾經(jīng)被鐵腕壓得喘不過氣的人,突然遇到一位仁慈的新君,那份感激涕零,可想而知。
趙凌臉上的笑容依舊燦爛,卻帶著無比的真誠和更深的歷史視角:“父皇此言差矣!您只是暴君,卻絕非昏君!這兩者,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