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龍”智能光能玻璃的發(fā)布會,與其說是一場產品展示,不如說是一場引爆全球的科技聚變。
風暴的中心,龍河大學,校長辦公室的通訊系統(tǒng)幾乎陷入了癱瘓。
那些曾經用最尖酸刻薄的詞匯,將龍河大學貶低為“嘩眾取寵的網(wǎng)紅”、“學術界的恥辱”的媒體與專家,一夜之間集體失聲。
他們的社交賬號和專欄文章下面,被憤怒的網(wǎng)民用“燭龍”玻璃那無可辯駁的直播畫面,沖刷得體無完膚。
取而代之的,是雪崩般涌入的郵件與通訊請求。
麻省理工、加州理工、劍橋……世界頂尖學府的國家級實驗室,發(fā)來的學術交流邀請,幾乎是以請求的口吻,希望能獲得一小塊樣品進行“純學術”研究。
直播的壓倒性成功,為“超級玻璃”技術進行了最野蠻、最無可置疑的背書。
然而,在這場席卷全球的狂熱風暴中,校長何宇卻表現(xiàn)出了與外界截然相反的冷靜。
他只是平靜地處理著必要的事務,將大部分的“熱情”都交由專人去應付。
他知道,“燭龍”玻璃只是一個開始。
一個更大的,甚至連他都未曾預料到的驚喜,正在校園深處,一間安靜的實驗室里,悄然醞釀。
物理學院,光學實驗室。
這里的空氣與外界的喧囂徹底隔絕,只有精密儀器運行時發(fā)出的、細微的電流聲。
白熾燈光下,國內光學領域的泰山北斗,方振國教授,正帶著他最得意的幾名博士生,對何宇親自送來的“燭龍”玻璃樣品,進行著最基礎也最嚴苛的光學特性分析。
方教授的年紀已經不小,頭發(fā)花白,但那雙透過老花鏡片投射出的目光,卻依舊銳利。
他對光學的癡迷,已經深入骨髓。任何一種新材料,在他眼中,都是一個等待被解剖的、充滿了未知光反應的宇宙。
“折射率……1458,穩(wěn)定,在理論安全值內?!?/p>
一名學生記錄著數(shù)據(jù),聲音透著一絲興奮。
“透光率……9987,我的天……這幾乎是無損耗通過!教授,這個數(shù)值太完美了!”
另一名學生看著光譜儀上平滑得不像話的曲線,忍不住低聲驚嘆。
實驗室里,每一項被記錄下來的數(shù)據(jù),都堪稱教科書級別的完美。
任何一項單獨拿出去,都足以在世界頂級期刊上發(fā)表一篇極具分量的論文。
可方振國教授的眉頭,卻在聽到這些“完美”數(shù)據(jù)時,越皺越深。
不對勁。
太不對勁了。
他用布滿薄繭的手指,輕輕摩挲著那塊巴掌大小、晶瑩剔透的玻璃樣品。它的觸感溫潤,內部純凈得沒有任何雜質。
可他那浸淫了光學領域五十年的直覺,卻在向他發(fā)出警報。
這種材料,絕不應該“僅僅如此”。
它的完美,本身就是一種最大的不協(xié)調。堅固和發(fā)電,那更像是這種材料在“偽裝”自己時,順便展露出的、無足輕重的附屬品。
它的核心秘密,一定隱藏在更深的地方。
“小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