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河雖然不算長,但伊河附近有一條河,名為洛水,曹植的《洛神賦》就是在這里寫的,諸位肯定不陌生!”
“洛水和伊水在偃師縣匯合后又稱之為伊洛水,而后一路流向黃河!”
“諸位再看看潁河和北汝河的源頭在哪里?在看看這兩條河流的源頭距離伊水的距離就知道我們剛剛明白了什么?”
“如果我們將洛水和伊水在偃師縣的這條交匯處之前連通,引入潁河或者北汝河,那么洛水就能順著穎河進入淮河
有了洛水的補充,那么就能滿足江淮運河所需的水了!”
“這么做好處多多,一是可以利用現(xiàn)有的河道,只需要挖深就行了,工程量相比重新挖一條運河算是比較小的。
流經(jīng)千余里,完全可以讓途徑的各縣在農(nóng)閑時征召百姓前來開挖,管飯管飽就行了。
重要的是幾乎不用勘測,順著原河道走就是了,絕對出不了錯。
第二,伊河和洛河的水進入黃河,會加大黃河的水量,如果被引走部分,那么就能減輕黃河的水量。
伊洛河的水量相對黃河是不多,但在雨季就是壓死駱駝的一根稻草。
與其進入黃河被攪和成黃色,倒是不如引入淮河,為江南運河做出貢獻。
第三,如果伊河和洛水引入潁河,那么潁河的大部分河段就能通航,六千石大船進不去,但一些小型的數(shù)百石的商船和客船也是可以的,省很多事兒。
同時,如果擔心洛水和伊水不夠,那么我們可以對上游支流進行溯源,肯定還有一些河流能引入附近支流的。
不需要全部引入,兩三成就足以,積少成多、積水成淵、百川歸海,絕對就能滿足江淮運河所需了!”
“畢尚書睿智!”
“范尚書見諒,情不自禁搶了您的話!”
“哈哈,都一樣,談不上搶不搶!”
……
嘶……
畢自嚴和范景文兩人客套時,群臣則是倒吸了口涼氣。
他們是沒有想到皇帝所說的辦法竟然是引動千里之外的洛水。
洛水他們沒有去過,有多寬、多深他們不清楚,但能出河洛圖書、洛神、洛水之誓等典故的地方,河能小嗎?
河小了,洛神怎么出來的?
一條小河溝子,神龜怎么在里面住?
河太小了,怎么會肇造了夏都斟鄩、偃師商城、周王城、漢魏故城、隋唐洛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