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豈不是說,同一筆銀子,一出一進,都要收費?”
“那是自然,匯票兌換就作廢了,自然是算另一筆交易了,哪怕是中間只間隔了幾息的時間也是如此!”
看著眾人不可思議的神色,畢自嚴繼續(xù)解釋道:“你們只看到取銀子這么簡單的事情,但背后有很多事情,
例如核驗票據(jù)真假、清點銀子、登記造冊、送回總行備案與造冊等等,無論是進出都會經(jīng)歷這一系列的流程,都需要極為專業(yè)的人來做,
這都得工錢吧,賺不到銀子,還怎么維持?
諸位都是商人,肯定不會做虧本的買賣吧!”
眾人下意識的點了點頭。
保管費不算高,相對于長途運輸所耗費的時間、精力,以及所承擔的風險,保管費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即便是大明境內(nèi)太平了,沒有賊寇盜匪了,那走運河會不會翻船?走山道會不會翻車?
只要發(fā)生一次,損失的遠高于銀行的保管費。
“說完了前兩種,咱們再說說第三種見面即兌。”
“見面即兌,這一種就是不記名的匯票,銀行不管誰拿著這種匯票,只要核驗正確,即刻兌付。
對于這種,自然就是可以交易的,例如你們商人之間相互拆借、貨款交易等等,都是可以的。
雖然方便,但風險會大一些,因為你一旦丟失,被別人撿了去或者被人偷了去,那隨時都能兌換。
到時候損失的可就是你自己了,和銀行沒有關系,這一點你們自己衡量!”
“畢大人,這一點您就擔心的有些過了,一般出門都是幾兩幾十兩現(xiàn)銀,誰出門會帶上幾百上千兩銀子的匯票呀,
帶這種大額匯票的肯定都是有交易的,都會有人陪同,專人保管,這種情況下都被偷了,那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聽著商人的反駁,畢自嚴冷冷一笑:“就算如你所說,那你們自己能辨認匯票的真假嗎?
假如趙某和陳某做生意,用的是匯票,趙某給了一張假的給陳某,過了一個月后陳某去銀行兌換,發(fā)現(xiàn)是假的,那么請問這個責任是誰的?
陳某用什么方法證明這張假匯票是趙某給的?
大明律講的是誰檢舉誰舉證,你若是找不到證據(jù),那就沒法證明趙某造假。
這種情況下,朝廷自然會去追查到底,但等查到的時候趙某將銀子全部都揮霍了,資不抵債的時候,這個損失,你也只能自己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