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朝廷臉面?
多么小眾的詞兒,倒是引起了崇禎的興趣。
崇禎輕聲道:“畢愛卿,都談到這個地步,沒什么不能說的,細說說吧!”
“是!”
畢自嚴一拱手,繼續(xù)道:“陛下,從神宗年間到陛下登基,朝廷多次向民間借銀子以應對財政空虛,都沒有償還,一共……六次。
第一次,萬歷二十年到萬歷二十七年間,朝廷為抗倭援朝戰(zhàn)爭,先后向民間多次借銀子,以江春家族為代表的鹽商,以潘氏、孫氏為代表的蘇州絲織業(yè)巨賈,總額高達兩百萬兩。
承諾以‘鹽引’補償,但實際支付不足三成。
第二次,萬歷二十七年,寧夏哱拜叛亂,朝廷又從以汪道昆家族為主的徽州鹽商和以平陽府衛(wèi)氏、曲沃王氏為首的山西典當商借款一百二十萬兩。
承諾以兩淮鹽引抵償,實際兌付依舊不足三成。
第三次,萬歷三十四年,三大殿火災重建,國庫空虛,又從孫隆等蘇州絲織業(yè)巨賈和以林宏仲為首的廣州外貿(mào)商借款八十萬兩。
承諾增加生絲出口配額,實際支付不足五成。
第四次,萬歷四十四年,遼東戰(zhàn)事緊急,朝廷又向晉商借銀,每戶借銀五到十萬兩,合計六十萬兩。
承諾以‘邊貿(mào)特許權’抵債,但實際上開放程度遠低于承諾。
第五次天啟六年,魏忠賢遼餉借貸,以松江徐階家族后裔的江南棉布商和李旦集團的浙江海商,借款高達一百二十萬兩,如今也并未歸還。
同時,又從以大同李姓、宣府張姓的山陜糧商和運河漕幫借款五十萬兩,以九邊屯田收成抵押。
但邊軍軍餉和糧草都嚴重不足,怎么可能給這兩者,如今更是分文未付。
六次總計借銀子六百三十萬兩,實際償還不足兩百萬兩,欠四百三十萬兩?!?/p>
嘶……
此話一出,眾人皆是倒吸了口涼氣,而后紛紛看向畢自嚴,眼中滿是詢問之色。
畢竟這群人都是皇帝登基之后才被召回來的,基本上都在萬歷中后期和天啟初被罷官的,要么外放出去的。
且這種事情朝廷不可能大張旗鼓,不知道也是很正常的。
諸如袁可立,從萬歷二十三年罷官,到泰昌元年一直賦閑在家,朝廷倒是幾次征召,均以身體不適推脫不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