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看看地圖,固勒扎位于伊犁河谷?!?/p>
“伊犁河谷北、東、南三面環(huán)山,北面有西北至東南走向的科古爾琴山、婆羅科努山;
南有東北至西南走向的哈爾克他烏山和那拉提山;
中部還有烏孫山、阿吾拉勒山等橫亙,構(gòu)成三山夾兩谷的地貌輪廓。”
“這就意味著伊犁河谷只有西面一面是開放,也就是說伊犁河谷的衛(wèi)拉特撤退的路線是有限的。”
“根據(jù)西日阿洪提供的情報以及錦衣衛(wèi)打探到的情報,衛(wèi)拉特若是不想與我們正面對決,只有四條路可以后撤?!?/p>
說到這里,傅宗龍看向虎賁衛(wèi)指揮使魏陽:“魏指揮使,待本督說的時候,你幫忙在地圖上標記行軍路線?!?/p>
“可以,你只管講述,剩下的交給我!”
“嗯!”
傅宗龍回應了一聲繼續(xù)道:“第一,向西撤,從固勒扎(伊寧)出發(fā),經(jīng)霍爾果斯,阿拉木圖達到巴爾喀什湖南岸,全程大約一千七八百里。
優(yōu)點是水草豐美,適合游牧休整,缺點是巴爾喀什湖南是哈薩克汗國的疆域了,途徑會遭遇如大玉茲、中玉茲等哈薩克汗國的諸多部落?!?/p>
“第二條路,向北撤到齋桑泊和阿爾泰山區(qū)一帶,從固勒扎出發(fā),經(jīng)精河、阿拉山口到達齋桑泊和阿爾泰山西麓,全程一千三四百里。
優(yōu)勢是阿爾泰山易守難攻,可依托山地游擊,缺點是齋桑泊至阿爾泰段冬季大雪封山?!?/p>
“第三條路是東撤至烏魯木齊以及巴里坤草原,從固勒扎出發(fā),經(jīng)果子溝、賽里木湖、精河、烏魯木齊、巴里坤,繞一個半圈,全程一千五百里左右。
優(yōu)點是巴里坤草原為傳統(tǒng)游牧區(qū),到這里之后就能與他們在草原的大軍匯合,以及聯(lián)合外喀爾喀部了。
缺點是,我們已經(jīng)占據(jù)了吐魯番和黑風口,他們不可能過來。且到了巴里坤之后就會被我們的大軍四面合圍。”
“第四條路,南撤至費爾干納盆地,從固勒扎出發(fā),經(jīng)特克斯、昭蘇、伊爾克什坦山口,到達費爾干納,全程千里左右。
優(yōu)勢是費爾干納盆地農(nóng)業(yè)發(fā)達,可掠奪補給,且這里是中亞的真空區(qū)。
缺點是需要翻越伊爾克什坦山口,這個地方常年大雪封山,即便是夏季通過也無比的危險,且渡過之后會遭遇柯爾克孜人的襲擊?!?/p>
傅宗龍說完,魏陽也標記完成,四條路線在眾人眼中清晰的展現(xiàn)。
“傅總督,按照您這個分析,第三、第四條是不可能行的,只剩下了第一、第二條路了?!?/p>
“對!”
傅宗龍回應了一聲:“準確的說是只有第二條路可行。因為第一條路是扯到了哈薩克汗國境內(nèi),而哈薩克汗國一直都是與衛(wèi)拉特有沖突的,
兩部為了爭奪七河流域(今哈薩克斯坦東南部)、伊犁河谷等豐美牧場在楚河、塔拉斯河流域多次交戰(zhàn),死傷慘重。
去年衛(wèi)拉特擊敗哈沙克汗國,占領七河流域,迫使哈薩克人稱臣納貢。
可以說這兩部是死敵,主要我們派出使者到哈薩克汗國,讓他們出兵阻攔衛(wèi)拉特的西撤。
而西撤的路線也有三條,一是楚河和塔拉斯河谷,這是七河流域核心,連接哈薩克草原與天山北麓,河谷南北的山脈(如外伊犁阿拉套山)可設伏。
二是阿拉套山脈,分隔了哈薩克汗國與西域,阿拉山口是唯一通道,易守難攻,只要落下擂目巨石堵塞就行了,障礙能清理但行軍速度大大減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