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將目光移向自己的皇帝,王徵立刻道:“陛下,格利歷的事兒您還真問對人了,臣估計是整個大明最熟悉格利歷的幾個人之一了?!?/p>
他這話不假,畢竟這是歐洲的歷法,而他是接受西學最多的幾人之一。
“陛下,事情是這樣的,大概是一千六百八十年前,就是華夏西漢漢元帝初元三年,羅馬帝國的愷撒大帝制定了新的歷法取代了舊羅馬歷法,稱之為儒略歷。
儒略歷規(guī)定四年一閏,歷年平均長度為三百六十五點二五日,與平均回歸年的三百六五點六四四天,這樣的規(guī)定導致約每一百二十八年就會誤差一日。
復活節(jié)的時間是春分后第一個滿月后的第一個星期天,其他宗教的節(jié)日都是根據(jù)復活節(jié)來推算的。
但儒略歷的誤差導致到了兩百年前,復活節(jié)的日期與儒略歷規(guī)定的春分日差了十天的時間,復活節(jié)時間難以確定,于是剛繼位的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開始改良歷法。
審查了無數(shù)提案后,最終通過了包括將四百年內的閏年數(shù)量從一百減少到九十七,使四個世紀年中的三個世紀年成為平年。
為此還發(fā)明了一個計算同步太陽與月亮運行周期的‘歲首月齡’的計算工具,進而解決了偏差的問題,兩者相結合就是現(xiàn)在歐洲推行的格利歷。
然后就是公元一詞了,公元一詞出現(xiàn)于一千一百余年前基督教盛行的時候,當時基督教為了擴大統(tǒng)治勢力,教徒們就硬把公元一詞強加到基督教身上。
大約在一千一百年前,狄奧尼西的僧侶為了預先推算七年后復活節(jié)的日期,就提出了耶穌誕辰的時間,并將耶穌誕生的那年為公元元年,這一提議得到了教會的大力支持。
于是格利歷和公元便結合了起來,在記載時間稱之為公元某某年。
臣大致算過,公元元年應該是我華夏西漢漢平帝元始元年,若是按照這個算,今年是崇禎八年,也就是公元一千六百三十五年?!?/p>
說到這里,王徵看向皇帝,試探的問道:“陛下,大致上是這個意思?”
“你們聽懂了嗎?”
崇禎沒有回應王徵的話,而是看向了皺著眉頭的眾人。
眾人先是臉色一怔,然后齊齊搖頭,臉上滿是無奈和尷尬之色。
特么的,歷法那是普通人能玩的轉的嗎?
普通人能玩的轉的,還要單獨設立一個欽天監(jiān)干啥?
欽天監(jiān)內的官職雖然不高,但地位和權利卻是極高的,可以參與國家重大事務的決策,直接向皇帝稟報的。
而里面的官員那都是在算學、歷法、風水、天象等方面絕對的高手,如郭守敬、李淳風、袁天罡、劉伯溫等等,哪一個不是赫赫有名?
“哈哈,朕還以為朕沒有聽懂,原來諸位都沒有聽懂,這下朕就不尷尬了!”
崇禎哈哈大笑,絲毫沒有沒聽懂后的尷尬:“王愛卿,不是我們沒用心聽,實在是歷法有些枯澀難懂,得你們這些潛心研究的人才能搞明白!”
“是臣愚鈍,沒有講清楚,陛下恕罪!”
王徵訕訕的笑了一下,思索了幾息:“其實格利歷這個事兒陛下今天不提出來,估計過不了多久徐院長也會向陛下提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