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里統(tǒng)一組織縣學(xué)抄寫,讀書人必須人手一本,兩位愛卿可明白!”
“臣明白!”
不止劉宗周和房壯麗心頭一震,連孫承宗和袁可立也是臉色嚴肅了起來。
盛世修志,志載盛世。
修志問道、直筆著史。
大明在皇帝的努力下才剛剛復(fù)蘇,皇帝就已經(jīng)開始著手推動修志了,已經(jīng)表明了皇帝要做一個盛世明君,可見皇帝的遠慮。
兩人明白皇帝的意思,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在考滿、外察中將這一項任務(wù)加進去就行。
“陛下圣明,縣志如果齊全了,以后縣里官員輪換,通讀縣志就能迅速了解縣里的風(fēng)土人情、經(jīng)濟文化、宗教信仰等等,如此就能迅速的掌控縣城?!?/p>
“袁閣老所言甚是,如果再用點心,從十?dāng)?shù)年的縣志記載總結(jié)出規(guī)律,做出有利于百姓的決策,
而不是現(xiàn)在的拍屁股做決定,沒有絲毫參考依據(jù)?!?/p>
聽著袁可立和孫承宗的話,崇禎點了點頭,但又輕微的搖了搖頭。
他們兩人說的只是一個方面,他還有更大的圖謀。
其一、地方志這種東西是重要的歷史文獻,勵俗維風(fēng)、信今傳后,綿延千載,貴在史識,重在致用。
以后開辦了學(xué)校,百姓就能通過縣志了解縣里的基本情況,而不是百姓代代口口相傳的、偏了八百里的東西。
書契有五善:達道義,章法式,通古今,表功勛,而后旌賢能。
其二、史書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后世別說對唐宋元明歷史真相的了解,連清朝的歷史都是模糊的。
都說明史是一部清朝編寫的小說,看明史還不如看野史,
但即便如此,因為找不到歷史記載的書去反駁,那即便知道明史造假了,也只能在史料上當(dāng)真了。
這就跟古董一樣,一個朝代有一個朝代的特點,你非要拿出一個不具備那個朝代特點的東西,
又沒有史料記載,然后又說這就是那個朝代的古董,這不是耍流氓嗎?
他要做的是就是廣撒網(wǎng),即便幾百年后大明滅亡了,
新的勝利者清理大明的史書,抹除大明的記載,但總不能將所有的地方志都給清理了吧。
只要存在,那就是有參考作用。
他要給后世留下真實的歷史記載,傳承優(yōu)秀文化、延續(xù)中華文脈、增強文化自信。
這就是所謂的:不蒸饅頭爭口氣。
當(dāng)然這些打算,他是沒辦法和袁可立等人去明說的。
定了定心神后,崇禎看向袁可立和孫承宗:“袁愛卿,孫愛卿,你們怎么看大明一統(tǒng)志?”
喜歡大明暴君,我為大明續(xù)運三百年()大明暴君,我為大明續(xù)運三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