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愛卿,你還有其它考慮?”
袁可立又提筆在地圖上畫了幾筆,幾條路線就被標(biāo)準(zhǔn)出來來。
崇禎看著標(biāo)識又看了地圖上標(biāo)注的名字,脫口驚道:“漕運?”
“對,就是漕運!”
袁可立放下筆,眼中滿是凌厲之色。
“沉船是在運河中是很常見發(fā)生的,每年都有數(shù)十起,
但這次的沉船表面看是數(shù)艘船沉船的事情,但實則背后隱藏著很多問題?!?/p>
“兩淮鹽場的鹽運不出來,即便大明其他鹽場也能生產(chǎn),但缺口太大了,
制鹽是門技術(shù)活,倉促之間生產(chǎn)出來的鹽流入市場會出問題的,以各地儲存的鹽,支撐兩三個月不是問題。
但馬上就到夏天了,洪訊來了,河道堵塞搞不好洪水漫堤,沖毀良田,那可是百姓們的口糧?!?/p>
“問題是漕運涉及到方方面面,從南方運往北方的商品,主要有棉布、絲綢、茶葉、木材、紙張、瓷器、鐵器等,
從北方運回南方的則主要是棉花、干鮮果品等等,
漕運不通,這些就流通不了,最后就造成產(chǎn)地貨物積壓,爛掉,
市場地缺少物品,導(dǎo)致物價上漲,進而引發(fā)一系列問題?!?/p>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南糧北運,一是涉及到軍餉和北京的供應(yīng),軍餉欠缺,容易引起嘩變的,
但戶部在北京城存儲的有一些糧食,短時間無妨,
二是陛下讓戶部從南方富商士紳手中買到的糧食無法運送到指定糧倉,夏季多雨,無法及時運送,就容易腐爛,
銀子損失是小事,買到的糧食沒了才是大事!”
“邗溝、江南運河兩處沉船,徹底堵死了兩浙、南直隸等地的北運工作!”
聽完袁可立的分析,崇禎背在身后的手因為用力導(dǎo)致青筋暴跳。
古代為何重視漕運,因為運輸方便且成本低。
一輛單匹馬車能拉一千到兩千斤,牛車大約在兩千到三千斤,一天撐死了五十里路。
而一條船,小點的能裝萬余斤,大點的能裝七八萬斤,平均下來一天能走七八十里,遇到順風(fēng)順?biāo)?,一天走兩百里路都是可能的?/p>
更省成本,一艘船配運軍一名,運副一名,雇募水手九至十名,
可運送七八萬斤東西,就需要三十輛馬車,每輛馬車至少得配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