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嘆過后,眾人再次陷入沉思之中,皇帝這些問題若是能解決了,那將極大的穩(wěn)固常備軍的軍士。
假設十八歲入預備役,二十歲進入常備軍中,往后的十年是腦子最為活躍、體力最強的巔峰時期。
常備軍的訓練和火器等等,肯定比預備役要強太多、復雜太多,干了兩年才熟悉火器等等,就退役了就太可惜了,這極大的浪費培養(yǎng)成本。
可若是干了五年還是沒有太大的進步,這種留著也不合適。
干了十年的和干了兩年的餉銀是一樣,這個誰心里都有些不舒服吧。
眾將沉思時,一側的袁可立等人似乎想到了什么,面露恍然大悟之色。
“朕對這三個問題,在龍井關之戰(zhàn)中就已經有些粗略的想法,當時內閣六部就已經看到了,袁愛卿還記得嗎?”
“臣記得!”
“等事后你將朕寫的那份給交給洪愛卿他們,現在朕先大致說說!”
崇禎的聲音打斷了眾人的思索,而后繼續(xù)道:“朕為什么要設想服役年限的問題,因為未來的戰(zhàn)爭是火器的戰(zhàn)爭,有些兵種自然是干的時間越長,經驗就越豐富,發(fā)揮的戰(zhàn)力就越強。
諸如蒸汽機戰(zhàn)船的駕駛、紅衣大炮、飛雷炮的炮兵等等,他們不僅是炮兵,更是維修兵、技術兵。
常年接觸這些東西,他們對這些是無比的熟悉,壞了怎么維修他們很清楚,就不需要配專門的維修工匠了。
而且常年玩這個,那些地方設計的不合理、需要怎么改進,他們比火器研究院、工業(yè)研究院的人更有發(fā)言權,畢竟使用者是他們。
如洪愛卿剛剛所說,除非說未來的火器能達到技術壁壘才能阻止敵人破解,且火器會不斷的更新迭代,那么一兩年的根本就玩不轉。
當然也不是越長越好,漢樂府《十五從軍征》中‘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雖然有些夸張的成分,但四五十年就有些太太……不人道了,也沒有任何的意義。
朕初步想,服役年限最長不超過二十四年,朕讓錦衣衛(wèi)暗中調查了一些州府普通百姓的平均壽命,和平時期大概在四十八歲,天災和戰(zhàn)亂時平均在四十歲左右。
如果十八歲從軍,二十四年,就是四十二歲退役。
以大明即將到來的盛世以及多年在軍中,身體比普通人硬朗,可能在五十五到六十歲都是有可能的,如此退役后還能在家鄉(xiāng)發(fā)揮一些余熱。
十八歲進入預備役,的加成,和衛(wèi)指揮使、都指揮使的待遇一樣也不是不可能,等到他們退役了,在州府擔任同知、通判都是可以的?!?/p>
呼……
別說的第一次聽說這種構想的眾將了,哪怕是已經在五六前就已經知曉的內閣六部眾人來說也是極為的震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