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圍坐在桌前,吃著熱氣騰騰的餃子,歡聲笑語回蕩在屋子里
。
農(nóng)村的年味,簡單又質樸,是心底最溫暖的記憶。
此時村里有幾個老手藝的老婆子聚在村長家,一起剪窗花。
這是村委會每年都會組織的活動。主要是為了宣傳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還有就是想讓那些喜歡剪紙藝術的年輕一輩,好好學習,把這項手藝流傳下去。
只見她們手中的剪刀宛如靈動的魚兒,在彩紙間穿梭游弋。
只見李婆婆先將一張紅紙對折幾次,然后剪刀輕動,紙屑簌簌落下,再展開時,一只栩栩如生的喜鵲便躍然紙上,仿佛馬上就要展翅高飛。
王奶奶也不甘示弱,她選了張綠紙,幾下剪出了一片翠竹,竹節(jié)分明,竹葉隨風飄舞的姿態(tài)盡顯。
旁邊的孫婆子則別出心裁,用黃紙剪出了一群小雞,毛茸茸的樣子可愛極了,惹得周圍小孩陣陣歡呼。
這些窗花不僅是藝術品,更承載著對新年美好的祈愿。
有的象征著團圓,有的寓意著豐收,還有的代表著幸福安康。
隨后,年輕的小姑娘大姑娘們拿著窗花,挨家挨戶地送。
收到窗花的人家都喜笑顏開,小心翼翼地貼在窗戶上。還有一些村民好好保存起來,等到貼春聯(lián)的時候一起貼出來。
夕陽的余暉透過窗花,灑在屋里,映照出五彩斑斕的光斑,如同夢幻般的畫卷。
這小小的窗花,讓鄉(xiāng)村的年味更加濃郁醇厚起來。
村長媳婦也跟著忙活起來,學了不少新花樣。每學成功一個新花樣,都會興高采烈的拿給在場的所有人顯擺。
這時李婆婆,王奶奶都會夸贊一下村長媳婦心靈手巧,學的快,剪的好看。
其她的村民也會捧個人場,跟著夸贊那些新手,學的快剪的好。頓時熱鬧的農(nóng)家院子里,充滿了歡聲笑語。
還有一些地方會做年糕。一口軟糯,解鎖南方年味密碼。
在南方,年糕是迎接新年必不可少的儀式感,承載著人們對“年年高”的美好期許。
每至歲末,村里便彌漫著做年糕的熱鬧氣息。
制作年糕,淘米是第一步。
農(nóng)戶們從米缸舀出白花花的大米,倒入竹制淘米籮。
清水“嘩嘩”地沖下,米粒在水流沖擊下歡快翻滾,淘米水起初渾濁,經(jīng)反復沖洗,漸漸變得清澈,大米也愈發(fā)晶瑩剔透。
洗凈后,大米被浸泡在大盆清水中,靜靜吸收水分,直至用手指輕輕一碾便能碎開,這浸泡過程,可是為了讓年糕口感更為軟糯。
泡好的大米被送進石磨。兩人一組,一人緩慢轉動磨盤把手,一人往磨盤里添加適量米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