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得很好,下次別說了。
羅根搖著頭看最后一份報紙,咦,居然還是正經的報紙。
這還是一份商業(yè)類報紙。
【當主流話語場域被道德潔癖壟斷,公眾被壓抑的、對“禁忌元素”的天然好奇心,必然需要一個宣泄出口?!?/p>
【《太陽報》精準地卡位了這個需求缺口,并抓住了《浪蕩報》無腦跟風引發(fā)的“游行大混戰(zhàn)”事件,用“藝術”的符號進行包裝,進一步吸引了眼球?!?/p>
【從商業(yè)角度看,這份“無恥”,簡直是天才!】
羅根“嘖”了一聲,覺得也只有這種與《太陽報》幾乎不可能有利益沖突的報紙,才能客觀地說出了本質。
這一點從《太陽報》如野馬脫韁的銷量也可以看出來。
主流媒體罵得越狠,《太陽報》就賣得越好。
不少人甚至是好奇究竟能有多無恥,于是掏錢買了從未讀過的小報,然后一個個目瞪口呆,繼而笑得前仰后合。
怎么說呢,報紙出現(xiàn)近百年了,比《太陽報》更無恥的不是沒有,但沒一個比《太陽報》更能疊甲的。
第11章羅老板的快樂日生活
人們津津有味地咀嚼著主流媒體的滔天怒火,再對照著《太陽報》那副“我低俗我有理,我無恥我藝術”的嘴臉,竟離奇地對后者產生某種抽象的認同。
它說“欲望需要引導”,難道不對嗎,總比抗議人群那邊弄得滿大街撕衣服強吧?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結果就是理查又要去催促印刷廠加印了。
不過羅根絲毫沒有沉醉于得意洋洋之中。
他最清楚讀者的尿性了,那就是一幫“既要又要”的家伙。
別看現(xiàn)在能在漫天的唾罵聲中對《太陽報》有一定的認同,假如《太陽報》一直只有感官刺激,用不了多久就是他們親自唾罵了。
所以羅根堅定地推動報社從草臺班子向正規(guī)媒體轉型。
恰好唐納爾也穩(wěn)定了奧康納家族的軍心,能履行承諾給羅根一筆大投資。
羅根其實不需要,不過……算了,他想投就投吧,投了才會安心點。
唐納爾投了10萬美元,于是《太陽報》股份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
羅根繼承的60%變成了55%,理查從40%變成了35%,在羅根和理查的勸說下奧康納家族也象征性持股10%。
資金充裕了,報社也鳥槍換炮,終于從原來那狹小的房間搬走了。
新址位于市中心一棟石灰?guī)r大樓,占據(jù)了整整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