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道逸回到大編輯室,正在看稿子的編輯們立馬抬頭,眼巴巴地看著他手里的稿子,一個個恨不得直接動手去搶。
能讓崔道逸這種名編夸讚的稿子,一定非常精彩。直接拿給主編,兩人還研究了這么久,可以肯定,絕對是重量級的稿子。
“老崔,稿子”有編輯笑著伸出手指了指,示意崔道逸給他看看。
“好,輪流著來。另外都把手上的汗擦一擦,別弄shi了稿子。”
在劉一民騎著行車朝家里面奮力騎的時候,一封信隨著郵遞員來到了麥積大隊。郵遞員騎著二八大槓,橫樑上掛著的是報紙和雜誌之類的東西,后面的座上綁著包裹,身上有一個綠色的帆布郵政挎包。
這個挎包因為時間太長,外表臟兮兮的,成了土綠色。里面裝的都是信件,這些東西小且重要,所以時時刻刻都挎在自己身上。
郵遞員是這個時代令人艷羨的工作之一,吃商品糧拿工資。另外社會地位也高,在這個聯(lián)繫基本上靠信的時代,他們是很多人家期望見到的人。
郵遞員看著寄信的單位納悶不已,《人民文藝》編輯部怎么會給這個窮地方寄信。再看到收信人的名字——劉一民。心中的疑惑更大了,劉一民他是認(rèn)識的,麥積大學(xué)的初中班老師。
農(nóng)村文盲多,想要寄信的話,只能找識字的人幫忙寫,找劉一民寫信的人不少。加上劉一民經(jīng)常會訂閱《燕京文藝》《人民文藝》等文學(xué)雜誌,接觸多了,自然也就認(rèn)識了。
劉一民給他的印象是喜歡讀書的年輕人,麥積大隊為數(shù)不多的文化人。
他將最近的報紙送到大隊后,就哼著歌來到了劉一民的家門口。
“有人嗎?”郵遞員喊了幾句,劉家人都在地里上工,自然不會開門。
郵遞員思索片刻,正準(zhǔn)備將信塞到大門下面,又覺得不行。
忽然看到李蘭勇從對面河溝走了出來,於是招手問道:“蘭勇,劉一民那小子呢?”
“參加高考去了,怎么了?他訂的雜誌直接塞到門縫下面就行,你又不是第一次干這事兒!”李蘭勇笑著說道。
“不是雜誌,有劉一民的信。我告訴你,這信是燕京來的。我不親手交給他,我不放心?!?/p>
“燕京、他沒有燕京的朋友,你是不是看錯了?”李蘭勇跑了過來,接過郵遞員手里面的信看了起來。
李蘭勇看后下意識地問道:“《人民文藝》?這是什么?”
“瞧你,平常不讀書不看雜誌,《人民文藝》是國家級文學(xué)雜誌,這是編輯部寄過來的信。我就是納悶,一般編輯部寄信只有一種原因,那就是錄稿通知或者是改稿通知,要不然編輯部不會寄信。
不過我怎么不知道,劉一民給《人民文藝》寄過稿子?再說了,也不可能啊,一民搖身一變就成作家了?”
郵遞員也沒有繼續(xù)送信的想法了,只想知道這里面到底是不是《人民文藝》的錄稿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