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日時間,在岳麓書院眾多學子的焦灼等待中,過得仿佛比兩年還慢。
年考放榜的日子,終于到了。
這天一大早,天才蒙蒙亮,書院正堂外那片平日里用來張貼告示的空地周圍,就已經黑壓壓地聚滿了人。空氣里像是繃緊了一根看不見的弦,彌漫著濃重的期盼、緊張、甚至有點恐慌的氣息,壓得人有點喘不過氣。
也不怪大家這么緊張,這年考的成績,可不單單是排名先后、面子好看難看的問題。
它直接關系到接下來的分班。
因為此次班級調整人數(shù)眾多,不再像之前月考每次僅一兩人變動或是不變動,而是有大動作。
并且優(yōu)等者還能獲得書院發(fā)放的“膏火銀”獎勵,那可是真金白銀的榮譽和獎勵;而表現(xiàn)太差、屢教不改的,則可能被直接“勸退”,卷鋪蓋回家。
各班的前三甲分別是五十兩、三十兩和二十兩“膏火銀”獎勵!
這筆錢,對于書院里那些家境優(yōu)渥的學子來說,或許不算什么巨款,但代表的是一份沉甸甸的榮譽,是寒窗苦讀得到認可的象征。
而對于少數(shù)家境清寒、全靠自身苦讀和書院偶爾接濟才能維持學業(yè)的學子而言,這筆錢更是雪中送炭,足以支撐他們未來一年在書院的基本用度,讓他們能更安心地向學。
岳麓書院能成為天下聞名的四大書院之一,靠的不僅僅是嚴苛的淘汰和頂尖的師資,這種細致入微、激勵與保障并存的人文關懷,同樣功不可沒。也正是這些細節(jié),讓無數(shù)從這里走出去的學子,無論日后身居何位,都對書院懷有一份深厚的感激與回饋之心。
此刻,王明遠和李昭擠在外圍,李昭比他年長幾歲,個子高,踮著腳還能看到些,王明遠則只能看到前面一片晃動的青色頭巾。
這時候,他則無比懷念大哥王大牛陪他看榜的日子。
“怎么還不貼?急死人了!”李昭不停地小聲嘀咕,搓著凍得發(fā)紅的手。
終于,一位面容嚴肅、留著山羊胡的監(jiān)院教諭,在兩名仆役的陪同下,手持一卷厚厚的紅紙,步履沉穩(wěn)地走了過來。
人群瞬間安靜下來,所有學子目光齊刷刷地聚焦在那卷紙上。
教諭面無表情,快速指揮仆役將榜單自上而下,穩(wěn)穩(wěn)地貼在空白的照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