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在天安門旅游的人又很多,到處都擠滿了人?!?/p>
“而湯叔的兄嫂,是在下午3點左右才報案?!?/p>
這個報案時間,讓周誠停下了筆。
“報案太晚了!”
報案是不太利索。
陳公安的筆記里保留著湯宏恩兄嫂當時的筆錄,他們說就沒牽住一會兒,小妹湯友茹就不見了!
3點才報案,已經錯過最佳報案時間。
中間有好幾個小時,都在做無用功。
周誠和夏曉蘭的疑慮,陳公安當年也有過,湯宏恩兄嫂的說辭是他們急昏了頭,只顧著在人群中找湯友茹,根本沒想到報案的事。群眾的呼聲太大,他們在人群中擠來擠去,一直到中午都一無所獲。
等找了許久都沒找到后,兩人在天安門廣場急得掉眼淚,在好心群眾的提醒下,才想來可以求助公安——人在驚慌下,的確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所有失蹤案的前幾小時,都是黃金破案時間,錯過這個時間再想把孩子找回來很不容易。
別說在1959年沒有監(jiān)控存在,就是到2017年,到處都是監(jiān)控,也存在盲區(qū)。
要是壞人拐走了孩子,幾小時都跑出京城了,哪里還找得到?
沒錯,周誠和夏曉蘭都把所謂的走失,定性成惡意拐帶。
被人群擠散的,一時找不到孩子,好心人后來也會把孩子送去派出所。
陳公安不僅留意自己的轄區(qū),還留意京城同一時間所有的轄區(qū),從1959年國慶到1960年秋天,湯家人自己都放棄了希望,陳公安還惦記著這案子,利用工作的閑暇時間,以天安門廣場為中心點輻射四周區(qū)域,摸排走訪了很多地方,看看有沒有符合湯友茹特征的小女孩。
誰家原來沒孩子的,忽然冒出個寄居的親戚,忽然冒出來個女兒等等,陳公安都要親自問一問。
湯友茹走失時7歲,湯家人都說她聰明伶俐,陳公安認為對方肯定能記住家人。
可惜,幾個月的追查,一無所獲。
陳公安不得不得出一個猜測,不管是誰在大閱兵時帶走了湯友茹,一定是將她帶離了京城。
脫離市區(qū),陳公安自然找不到。
還有個可能性,陳公安的筆記本里打了個大大的“?”,是湯友茹可能遇害了……
夏曉蘭心情沉重,不由往周誠身邊靠了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