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洪就將徐埕之事告知,道:“下官雖不贊同徐大人南遷的言論,卻也不覺得他當(dāng)為此提議付出代價,既然是朝議,自然是什么意見都提得,用不用,怎么用,當(dāng)在陛下?!?/p>
于謙頷首。
潘洪覷著于謙的臉色,見他面色平和,就繼續(xù)道:“何況,當(dāng)時的確情況危急,附和徐大人的官員不少,其中不乏三品以上的高官,陛下都能寬而待之,為何獨獨對徐大人例外?”
于謙為皇帝說了一句:“陛下覺得徐埕無忠勇之志,危急之下,一個錯誤的提議,附和者眾,很可能帶來滅頂之災(zāi),當(dāng)時提議斬殺南遷之臣的是我?!?/p>
潘洪聞言有些尷尬。
倒是于謙面色還如常,道:“不過,當(dāng)時是為震懾,此一時彼一時,徐埕等人已于朝局無礙,大可寬容些?!?/p>
潘洪連忙應(yīng)是,還道:“徐埕若是無能之人,下官也不會提他,但近日下官與他攀談,發(fā)現(xiàn)他于治水上頗有見地,陛下將他荒廢在翰林院,實在是可惜了?!?/p>
于謙也知道徐埕在水利工程上很有才能,故兩次為他說情,但新帝都不喜,他總不能勉強皇帝。
他是要做良臣,不是要做權(quán)臣,一定要皇帝按照他的想法來做。
于謙也聽出了潘洪的意思。
潘洪這是起了愛才之心,覺得徐埕難得,所以想替他說情。
而潘洪在新帝面前說不上話,這是想去找潘筠求情。
于謙垂眸,并不想潘洪去找潘筠。
這種事一旦開始,后面只怕就剎不住了。
但攔著有用嗎?
若攔不住,還不如以此事去試探。
略一思索,于謙便笑道:“如今能為徐埕在陛下面前說情的,也只國師一人而已,潘大人或許可以找國師一試?!?/p>
潘洪瞬間清醒過來,沖于謙笑了笑,沉思著回家。
徐埕于國家有利,是舉賢不避,還是為了潘筠閉口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