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在戶籍制度上基本沿襲元制,將百姓分為民戶、軍戶、匠戶和灶戶。
像潘筠他們這樣的士農(nóng)商都屬于民戶,而匠戶和軍戶一樣是世襲,子孫必須承襲匠業(yè),不得擅自改業(yè)。
也就是說,理論上,你爹是木匠,那你就得是木匠,你的子子孫孫也都得是木匠。
身為匠戶,一定時期就得服役,這種服役分為輪班匠和住坐匠。
輪班匠就是每隔三年或五年,就得自費(fèi)前往京城,無償勞動三個月,期滿后返籍。
不說無償勞動三個月的花費(fèi),光是來回路費(fèi),就能把不少匠人家庭幾年的存款一掃而盡。
辛苦攢錢三五載,剛覺得可以添一輛車,或是加建一間房時,就得花錢去京城了。
而坐住匠則是需要長期在京城或是地方官營工場服役,每月服役十天,其馀時間可自由營業(yè),賺自家的錢。
兩種服役制度都大大限制了匠人的流動,同時,也限制了匠術(shù)的發(fā)展。
爹有天賦,不代表兒子也有天賦繼承匠業(yè),這就造成很多技術(shù)傳承中斷,加之強(qiáng)制勞役導(dǎo)致收入微薄,許多匠戶都失去祖業(yè)淪為佃農(nóng)和流民。
成為流民四處流亡,反倒讓技術(shù)流于民間。
潘筠可以肯定,只要給民間這些不入冊,或是逃冊的工匠材料和報酬,他們的手藝不會比官營工場里的差很多。
且,她有造船的圖紙和技術(shù)給到他們。
這些海邊的漁民,幾十年來偷偷下海,都是自己偷造船只。
果然,在潘筠掏出一錠金子后,一直搖著手說自己造不出來的人眼都直了,然后幾個青壯年圍在一起一商量,就拉了一個頭發(fā)花白的老人過來。
老人看了一眼潘筠放在桌上的金子,這才拿起她給出的圖紙認(rèn)真看了看。
他識字,也看得懂圖紙。
大明的識字率還是挺高的,尤其是匠人,一些基本的字還是認(rèn)得的。
他看了半天,最后在青年們的殷切期盼下道:“我們可以造!”
潘筠嘴角微翹道:“好,需要多長時間?”
老工匠道:“一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