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篇典籍迅速的被整理了出來。
這一題眾人看的很是明白,畢竟華夏自古便是以孝治天下,入學(xué)開始,這種思想就被灌輸。
這道策論的目的很明顯就是問問養(yǎng)老制度如何建立,但首先你得搞清楚歷朝歷代的養(yǎng)老制度的利弊后才能提出新的可行的!
周王室賜杖,先秦掌病、漢朝免賦稅徭役、南梁存留養(yǎng)親、隋唐悲田養(yǎng)病院、宋元家庭養(yǎng)老、明朝養(yǎng)濟院等等。
例如先周朝賜杖,老者可以拄著這個杖去不同的場合,這個是身份的象征,旁人見到這樣的老人都需要表示尊敬。
但百姓首先要考慮的是溫飽,都吃不飽穿不暖尊不尊敬的有什么意義?
再如魏晉南北朝的律法傾斜,犯人需要執(zhí)行死刑或者是被流放,家中無人照顧老人的話,那么犯人可以暫時暫停行刑,在家照顧老人,等人終老之后再執(zhí)行。
想法是好,但誰能保證這個犯人在照顧期間會不會逃走?會不會再次殺人、劫掠等等?如果再次發(fā)生,那么這個責任算誰的?
是朝廷的責任,還是犯人的責任,如果犯人再次殺了人,家中有老人在,那老人是不是就是免死金牌?會不會有更多的人來效仿?
……
相對于考生們的議論,負責改卷的考官們則是稍微輕松了許多,以為皇帝在考試結(jié)束后,就差人送來了策論中涉及出處的典籍、出題目的、考察范圍、得分明細等等。
以眾考官的能力,待所有試卷彌封、謄錄、校對完成后,他們也討論出了每到策論的大致方向,不說輕松拿捏考生的試卷吧,肯定不會像剛開始看到策論題目時那么的心驚了。
一份份的試卷如流水般在考官們筆尖劃過,他們由開始的好奇考生們會不會給出新穎、可行的方案,結(jié)果不是錯誤連篇就是老生常談,連最基本的常識都沒有。
就例如第二道策論,嘰里呱啦的講了一大堆,但是卻是連最基本的老人的標準都沒有確定,這就跟犯人馬上就要被砍頭了,結(jié)果還不知道犯了什么罪。
若非是改試卷中,試卷被彌封了,他們非得將考生們拉過來抽兩個大嘴巴子。
改卷的工作極其的枯燥,尤其是最后的策論題,眾考官看的都麻木了。
可民間的議論卻是持續(xù)高漲,除了對策論題本身的回答之外,他們從這些策論題目上看到了很多皇帝所關(guān)注的信息。
搞不好這些都是未來的政令,事關(guān)他們的生活,由不得他們不關(guān)注。
一條條奇思妙想如同考前遷移百姓等等討論出的方案被匯總了出來送往宮中,擺在了崇禎的案頭之上。
在百姓討論中、考生的期待中,持續(xù)了半個月的閱卷工作才是徹底的結(jié)束。
貢院聚奎堂內(nèi),看著匯總出來的分數(shù),眾考官大眼瞪小眼,他們不敢想象放榜之時是何等的場景了。
劉宗周嘆了口氣:“英國公、李閣老,我們一起進宮面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