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余卷子登記在冊后,暫且封存?!?/p>
命令下達,殿內的書吏、內侍立刻忙碌起來。
依據編號,從那新堆起的小山中,挑揀出那兩千多份考卷,分發(fā)到各位閱卷官面前。
見眾臣已開始專注地批閱下場考卷,李徹也來了興致。
他吩咐懷恩道:“去給朕取一摞來,朕要親自看一看?!?/p>
“陛下,您也勞累一日了。。。。。?!睉讯饔行┆q豫。
“無妨,”李徹笑了笑,“之前的帖經、墨義,考校的是經義理解,朕自問學問比不得在座諸位,便不班門弄斧了?!?/p>
“但這一場不同。”李徹的目光掃過那堆積的卷宗,“那三道邏輯題,答案固定,對錯分明,一看便知?!?/p>
“而這道策問。。。。。。乃是朕親自擬定,意在觀其志向,察其心術,朕倒是能判得?!?/p>
懷恩不再多言,連忙去拿了一小摞試卷,恭敬地呈到御案之上。
李徹接過朱筆,開始批閱。
對于策問的回答,他心中自有桿秤。
自己出這道策問的目的,就是要篩選考生的政治傾向。
在皇權時代,揣摩上意,本就是策問答題的關鍵所在。
對李徹而言,評判的標準很簡單。
若答案明顯偏向于維護世家和官僚利益者,便是毫無疑問的下等。
他登基以來,種種舉措皆在打壓世家、整頓吏治。
若連這點政治風向都嗅不到,還在為既得利益集團搖旗吶喊,要么是蠢,要么是立場有問題,皆不堪大用。
若答案一味強調君權至上,鼓吹帝王乾綱獨斷這類答案,勉強算是中等。
這雖是直接拍皇帝馬屁,但缺乏對復雜國情的深刻認識,流于空泛。
而且,他料定這類答案數量絕不會少,畢竟風險最小。
唯有那些將‘民’置于君權、世家之上,闡述民為邦本之理,為民請命者。。。。。。
方是李徹心中期待的上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