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極也,神氣內(nèi)藏,形影難尋。
不聞其響,不睹其蹤;
忽來忽去,如魅如魘。
或現(xiàn)或隱,非光非影;
不可以法度測,不可以言語傳。
此乃天成,非學所及。
是以神秀曾悟道: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六祖慧能卻嘆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此等語皆非大宗師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學,恐眾圣人所不許也?!?/p>
看的林謠模棱兩可,不知所語。
看起來似乎是某種武學的道理,但又不是具體招式,亦無氣息內(nèi)流的心法,他索性放在一旁不管,繼續(xù)往下看去。
法華經(jīng)曰:“疲極而復怖畏,不能復進。前路猶遠,今欲退還?!迸赃厴俗⒌南夘^小楷卻寫:“進大有,感疲低身,轉(zhuǎn)同人,蹂身踩臨卦,復轉(zhuǎn)大過,踏無妄,行未濟,退歸妹?!?/p>
一旁畫著六十四卦象圖示,批注著易經(jīng)中的各個方位。
這里他倒是能看懂了,從方位和描述來看是一部步法。
那想必林謠手中的整部妙法蓮華經(jīng),則是某個奇人所悟由經(jīng)文推演而來的輕功身法了。
林謠本熟讀各路經(jīng)文,易經(jīng),法華經(jīng),自然是爛熟于心了。他為人又聰敏,腦子里想著,身子便不由自主的按照批注所指點的方位行走了起來。
初時磕磕絆絆,很多方位行走完全不能自洽,踏出了第一步,第二步便須從一個決計不可能落腳的卦位踩上,步伐怪異的很。
但林謠領悟能力強,自然而然便想到需憑空轉(zhuǎn)個身子才能對上,有時需沉肘提膝,壓背挺臀,各種奇怪的姿勢不一而足。
五六天的時間很快流逝,他餓了采果捕魚,渴了吮露飲河,竟獨自將妙法蓮華啃了下來。
出乎意料的是,一部名門的佛教經(jīng)典,也不知為何,被那批注的奇人一頓攪合,形成的步伐竟然宛如鬼魅一般,飄忽不定。
忽沉滯若身負百斤重物,驀地又飄飄如登月之仙,下一刻又如魑魅魍魎,于暗夜中鬼步潛行,十分詭異。
其實林謠修習到了一半才反應過來步法的邪異,一來想到方前毫無尊嚴的裝瘋賣傻,二來步法已然練了半數(shù),除了詭異一點,并沒有影響自己半點心智,便咬著牙練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