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愿意做一個這樣的一個“傻人”,去做一些“傻事”,只為了造紙術(shù)的改良,為了夏朝的未來,像是他的先祖一樣,為國奉獻。
在后世,十四歲的孩子還在上初中,吃好穿好,想著自己能夠作業(yè)怎么樣,想著自己今天能夠吃什么,又有多少人有這樣的思想這樣的覺悟?
沈瑤也看過藍星歷史書上對公孫回的記載,直到此刻,她才意識到這個青史留名的人物如今真真切切的站在她的面前,和史書上說的無二。
義無反顧,或許這是人們所說的傻,卻讓她看到了一個民族的樣子!
這個民族這個朝代,自始至終,從盛到衰,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流淌著英雄氣息民族魂,或許就是這個民族幾千年依然屹立不倒的原因吧!
正是因為有著一批又一批的前人去無私奉獻,才換來后世的安寧,換來了這個民族幾千年的歷史。
受父親的影響,公孫回從小開始學習造紙,對于造紙的了解很多,和沈瑤交流起來也頭頭是道。
兩人從造紙術(shù)發(fā)明的初期開始聊起,聊到目前造紙術(shù)造紙的四步。
父親離開之后,公孫回就沒有可以交流造紙術(shù)改良的人,如今像是被打開了話匣子。
公孫回越聊越激動,他居然和她交流起來毫無困難?
無論是最初的紙的工藝,還是紙張缺點,公孫回都能夠說得頭頭是道,沈瑤也能夠適時的給出自己的觀點,甚至公孫回這個從小就研究造紙的人也連連點頭。
兩人關(guān)于造紙術(shù)的步驟討論了很久,沈瑤腦中僅僅只有些許文字的記載,只能靠著理論知識給公孫回些許建議。
如今夏朝的造紙業(yè)將造紙分為四步,首先漚浸或蒸煮,其次切割和捶搗,接著抄造撈漿,讓紙漿交織成薄片狀的濕紙,最后一步就是干燥,即把濕紙曬干。
而沈瑤和公孫回要改良造紙的方向,一是將造價變得更加低廉,二是使質(zhì)量更加上乘。
要使造價低廉就要改變造紙的原料,尋找更加低廉的原料制造紙張,要是質(zhì)量更加上乘就要從造紙術(shù)的步驟中做出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