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孫翻看著現(xiàn)場照片,“手表表盤沒刻字,紐扣是普通夾克款,布袋和塑料袋都沒標識,尸體高度腐爛也沒法通過外貌辨認?!?/p>
他想起周建明說的
“塑料袋里有本書”,“得讓技術(shù)人員仔細檢查尸體包裹物,看看能不能找到那本書的殘片,說不定能有線索。”
小楊突然想起什么,指著地基坑旁的手表表盤:“指針停在
10
點
15
分,是上午還是晚上?如果是拋尸時損壞的,可能就是拋尸時間。但表盤沒日歷,沒法確定日期,只能結(jié)合腐爛程度推測死亡時間在一周以上,和李軍離開工地的時間(上周)有點重合。”
“但李軍的身份還沒核實,”
小孫補充,“周建明只有他的臨時登記信息,沒身份證號,得聯(lián)系勞務(wù)公司查。如果鞋印是李軍的,他又借了鐵鍬,嫌疑就大了;但如果是那個連帽衫男子的,就可能是外部人員作案?!?/p>
兩人把證物交給支隊技術(shù)科的同事時,夕陽已經(jīng)西斜。技術(shù)科的小王接過證物箱:“指紋修復(fù)、纖維分析、DNA
檢測至少得
24
小時,泥土成分比對快,明天早上能出結(jié)果?!?/p>
小楊叮囑:“重點看鐵鍬頭的泥土是不是和地基坑一致,還有纖維能不能找到匹配的衣物類型?!?/p>
回到工地,李明正在和小王匯總情況。小楊把勘查記錄遞過去:“擴大范圍后找到更多
42
碼鞋印、相同纖維和一把疑似拋尸工具的鐵鍬頭,但都不是直接線索
——
鞋印沒對應(yīng)身份,纖維常見,鐵鍬沒手柄沒指紋?!?/p>
小孫補充:“死者身份還是沒法確定,沒找到能證明身份的證件或獨特標識,得等技術(shù)科結(jié)果和后續(xù)失蹤人口比對?!?/p>
李明看著滿滿一頁的勘查記錄,指尖在
“李軍”
和
“黑色連帽衫男子”
兩個名字上劃過:“先查李軍的真實身份和去向,同時擴大監(jiān)控排查范圍,找
10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