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小時,與尸僵、尸斑的判斷結果基本吻合。結合眼結膜散在點狀出血,推測死者生前可能存在缺氧狀態(tài),需結合內部解剖確認是否與死因相關?!?/p>
胃內容物的分析為死亡時間提供了更精準的依據。張林用手術刀沿腹部正中線切開,小心分離胃壁組織:“胃內空虛,僅殘留少量半消化的米飯、青菜碎屑和肉類纖維,約
10ml,”
他將胃內容物樣本裝入試管,“米飯顆粒邊緣部分溶解,肉類碎屑肌纖維斷裂,青菜纖維軟化,根據食物消化程度,推測末次進餐時間在死亡前
3-5
小時,也就是
8
月
18
日下午
3-7
點之間。”
小林立刻調取前期走訪記錄:“磚窯附近的村落有兩家小餐館,下午
5
點左右正是晚餐高峰期,死者可能在那里吃過飯,但目前還沒找到目擊者。”
死亡原因的判斷是解剖的核心。張林首先檢查尸體的頸部:“頸部左側有
5×6cm
的皮下出血,出血區(qū)中心顏色呈暗紫紅色,邊緣漸淡呈淡紅色,”
他用止血鉗分離皮下組織,“出血深度達胸鎖乳突肌層,肌纖維斷裂呈不規(guī)則狀,符合鈍器擊打形成的挫傷特征
——
鈍器接觸面應為不規(guī)則平面,邊緣有凸起,比如磚塊、石頭之類的物品,擊打力度較大,導致局部組織出血腫脹,壓迫氣管,造成短暫缺氧。”
小林突然指著尸體的頭部:“右側顳部有
3×4cm
的頭皮血腫,血腫中心有表皮擦傷,深度達真皮層,周圍有明顯的腫脹帶?!?/p>
張林用顱骨鋸小心打開顱骨,檢查顱內情況:“顱內未見明顯出血或骨折,腦組織形態(tài)正常,排除顱腦損傷致死的可能?!?/p>
他補充道,“頭皮血腫和頸部挫傷均為非致命性損傷,說明嫌疑人前期曾對死者進行毆打,但并非直接致死原因?!?/p>
胸腔解剖發(fā)現了關鍵的致命損傷。張林用解剖剪打開胸腔,暴露心臟和肺部:“心臟大小正常,心外膜下有彌漫性點狀出血;右肺下葉有
7×8cm
的挫傷區(qū),肺組織出血腫脹,邊緣模糊,部分肺泡破裂,伴有少量胸腔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