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cm
左右、8
月
20
日前后失蹤,還可能佩戴不銹鋼金屬鏈條飾品,這些特征成了他們篩選的核心依據(jù)。
“這系統(tǒng)也太磨人了,連個精準篩選功能都沒有,每次只能按年齡一條一條翻,”
隊員小陳揉著剛加班完的紅眼睛,鼠標在屏幕上機械地滑動,“死者特征太普通了,40-50
歲的中年男性,一抓一大把,這
1000
多條信息,得查到什么時候啊?”
小周端著剛泡好的速溶咖啡,喝了一口提神:“沒辦法,越是普通特征越要仔細,不能放過任何一條可能的線索。張林的報告里說了,死者末次進餐是
8
月
19
日晚
6-8
點,還服用過布洛芬,大家重點看失蹤人員的‘最后活動軌跡’和‘健康狀況’,說不定能找到關聯(lián)?!?/p>
隊員小李猛地靠在椅背上,伸了個懶腰,骨頭發(fā)出
“咔嗒”
的聲響:“我這眼睛都快成斗雞眼了,看了快
300
條,不是年齡不符,就是身高差太多。你說這死者,怎么連個身份證、手機都沒帶?嫌疑人也太狠了,一點身份線索都不給留。”
“何止狠,反偵察意識還強,”
隊員小王附和道,“把死者口袋翻空,連手腕上的金屬鏈條都扯斷了,就是怕我們通過物品確認身份?,F(xiàn)在倒好,我們跟大海撈針似的,在信息庫里瞎找,再找下去,我腦子都要僵住了。”
辦公室里的抱怨聲此起彼伏,卻沒人停下手里的工作。時鐘指針一點點移動,從晚上
8
點到
11
點,隊員們除了偶爾喝口水、去趟洗手間,就一直坐在電腦前,眼睛死死盯著屏幕上的信息條目。桌上的速溶咖啡罐空了一排,煙灰缸里的煙蒂堆成了小山,空氣里彌漫著咖啡因和煙草混合的疲憊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