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
三維重建圖像,"但注意觀察上頜骨梨狀孔邊緣的壓痕,寬度與成人手掌寬度吻合,提示存在捂壓導致的機械性窒息。"
肋骨檢測發(fā)現異常:右側第七肋骨存在新鮮斜形骨折,但骨折斷端無出血帶與炎癥反應,符合死后傷特征。"取骨折斷面的金屬殘留進行能譜分析,"
張林將樣本置入掃描電鏡,能譜圖顯示鐵元素占比
82%,鉻元素占比
12%,"這與常見的不銹鋼刀具成分相符,推測為死后毀傷工具。"
通過骨組織氟含量分析,發(fā)現骨質氟濃度高達
2800ppm,遠超正常范圍(100-300ppm)。"這是典型的地方性氟骨癥表現,"
張林展示骨密度檢測數據,"骨小梁呈現編織骨向板層骨轉化的病理過程,結合氟斑牙特征,可作為重要的身份識別依據。"
在死亡時間判定上,張林采用多指標綜合分析:通過骨膠原蛋白降解程度測定,計算得出死亡時間約
16
個月;依據昆蟲學證據,在骸骨鼻腔內發(fā)現的麗蠅幼蟲屬于三期幼蟲,結合本地昆蟲發(fā)育積溫數據,死亡時間應在
15-18
個月前。腕骨處的繩索勒痕與現場提取的牛仔布料纖維成分一致,偏振光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磨損特征,證實為生前捆綁所致。
當最后一份檢測報告打印完成,張林整理著滿桌的實驗數據:"Gx-2024-017-A
號個體,35-40
歲男性,因鈍器多次擊打導致顱腦損傷死亡,生前存在酒精濫用史及多次暴力傷害史;Gx-2024-017-b
號個體,25-30
歲女性,符合機械性窒息合并高墜傷致死,死后遭受銳器毀傷,生前患有地方性氟骨癥。這些骨骼病理特征與損傷機制,將為案件偵查提供關鍵的物證支撐。"
隨著樣本被送往
dNA
實驗室,解剖室內的燈光依舊明亮。在骨骼的微觀世界里,每一處骨小梁的排列、每一道骨折線的走向,都承載著死者生前最后的遭遇,而張林和他的團隊,正是要破譯這些沉默的密碼,讓白骨訴說真相。
第2天的時候,李明組織召開了案情分析會。
會議室的投影幕布亮起時,窗外正下著入秋后的第一場雨。李明站在白板前,用紅筆在地圖上圈出建筑工地的位置,筆尖劃過之處,仿佛要將這片藏著秘密的土地灼燒出真相。“今天的分析會,重點圍繞兩具骸骨展開?!?/p>
他環(huán)視一圈參會人員,“小楊、張林先匯報勘查和鑒定結果,小王補充走訪情況,我們必須盡快確定死者身份?!?/p>
小楊率先起身,調出基坑現場的三維掃描模型。電腦屏幕上,兩具蜷縮的骸骨在虛擬光影中重現,周圍散落的證物閃爍著紅光:“現場勘查發(fā)現,兩具骸骨呈上下層疊狀態(tài),上層男性骸骨右手握有一枚刻有‘J。c’字樣的紐扣,下層女性骸骨左手攥著疑似布料的纖維殘留物。”
他切換到照片,基坑邊緣的拖曳痕跡在特寫鏡頭下清晰可見,“泥土中檢測出兩種不同型號的輪胎印記,一種為常見的貨車輪胎,另一種是尺寸較大的越野車輪胎,胎紋深度顯示車輛使用年限不超過三年。”
張林翻開厚厚的鑒定報告,骨骼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