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個(表面提取到
3
枚潛在指紋),微量物質樣本
17
份(包括土壤、纖維、灰燼等)。”
“但關鍵指向性線索仍存在缺口,”
小楊皺著眉用紅筆在清單上標記,“作案工具平頭鐵鍬未查獲,尸體身份信息缺失,嫌疑人指紋在前科庫中無匹配,鐵鏈的生產批號需要溯源,布袋的制造商標識已磨損。”
他將最后一份纖維樣本封裝進防靜電袋,“這些滌綸纖維雖然成分一致,但缺少獨特的染料色譜特征,無法直接指向特定服裝品牌?!?/p>
小孫補充道:“鞋印的赤足推算身高
175-180cm,體重
65-70kg,但未見特異性磨損特征;摩托車胎紋需要排查全市
3。2
萬輛同型號登記車輛,工作量較大?!?/p>
當技術人員將所有證物裝入防震周轉箱時,李明走了過來,靴底在石板上敲出規(guī)律的節(jié)奏。他看著滿滿兩箱貼著紅色標簽的證物袋問:“有突破性發(fā)現(xiàn)嗎?”
小楊搖頭,將勘查數(shù)據(jù)上傳至物證管理系統(tǒng):“發(fā)現(xiàn)了成體系的微量物證鏈,但均需實驗室進一步檢測,目前尚未獲得直接鎖定嫌疑人的生物物證或特異性標識?!?/p>
小孫調出電子筆錄:“不過綜合
17
項參數(shù)構建的犯罪側寫顯示,嫌疑人應為男性,年齡
25-40
歲,熟悉墓園地形,有園藝或建筑從業(yè)經(jīng)歷,左手指節(jié)可能有近期損傷(指紋殘缺特征),這些能將排查范圍縮小
6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