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偷襲老同志
蘇澤要彈劾王廷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他是左都御史,都察院的大司憲。
都察院是太祖朱元璋親自設計的糾察機關,也有一套和其他官署衙門不同的制度。
每一個都察院的御史,入職后都有自己的印章,都察院御史可以隨時上書彈劾大臣,這就是都察院的糾察權。
當然,這個權力已經(jīng)被蘇澤用考成法限制了很多了,如今都察院不能風聞言事,必須要遞交證據(jù)才能彈劾大臣。
除此之外,都察院還有兩種彈劾方式。
一種是聯(lián)道彈劾。
督查御史按照大明十三道一一對應設立,每一個道還有各自的“道御史印”,由一個道的資深御史,也就是該道御史中年資最深的御史保管。
如果一個道的御史都聯(lián)合起來上書彈劾,加蓋“道御史印”,就是聯(lián)道彈劾。
這就是非常有力的政治事件了,被彈劾的官員一般就要上書請罪自辨了。
接下來就是這次的,十三道御史全部都聯(lián)合起來,加蓋了都察院的大印,這就是聯(lián)院彈劾了。
這就是巨大的壓力了,這時候閣部重臣如果被彈劾,都要上書請辭,暫時交出權力,這叫做“避位待參”,也就是讓出自己的位置等待被彈劾。
這套體系其實本來也是不錯的政治設計,通過官職不高的都察院,可以制約到最頂級的官員,也可以對高級官員形成監(jiān)督。
但是這套方法還是被玩壞了。
這個系統(tǒng)有一個BUG,就是都察院可以不停的上疏彈劾。
都察院御史很快發(fā)現(xiàn),通過這種方法,可以癱瘓內(nèi)閣。
這樣的事情就發(fā)生過幾次,最嚴重的一次都察院癱瘓了內(nèi)閣長達兩個月,最后還是皇帝出手,更換了時任左都御史,才壓下了那次朝爭。
這也是內(nèi)閣首輔都要控制都察院的原因。
但是高拱上臺時間不長,而且他長期執(zhí)掌吏部,在官員中的人緣也不太好。
加上都察院被蘇澤長期打壓,也讓高拱放松了警惕,沒有及時清理都察院。
而這一次皇帝病情的事情,確實也是朝野關注,都察院也占據(jù)了大義。
所以高拱才被偷襲得手。
但是都察院本身也不止這么一個BUG。
要聯(lián)院上書,需要集齊十三道資深都察御史的大印之外,還需要王廷這個左都御史的大印。
而大明朝也有一個規(guī)矩,一旦官員下野,部門大印就要封存,等待繼任者到任才能啟用。
蘇澤知道,這位左都御史早就有辭職的意思了,既然這樣,那蘇澤自然也樂意幫他一下,讓他在這個時候辭職下野。
只要王廷這個大司憲下野,那都察院的大印就要被封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