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時期,秦朝一統(tǒng)六國后,便開始了不斷加強中央集權的道路,摒棄了分封制,設立郡、縣、鄉(xiāng)、里、亭之制。
但是無論是秦漢,乃至明清,皇權委派的官員到了縣這一級便結束。
鄉(xiāng)紳便填補了縣以下的權力真空。
這種權力一是“非正式權力”,二是“相對”的自治,在大型國策面前,依然要在縣級官員的管轄之下。
而皇權不下縣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因為國土遼闊……
而古代經濟發(fā)展較慢,朝廷的財務有限,自然供養(yǎng)的官員也有限。
如果縣以下還需要委派各級官員,那么選拔成本將數(shù)倍增高。
二是基本所有的父母官都是異地上任,所以到了一個新地方,沒有幫手,為了使自己的權力能夠執(zhí)行,也要借助士紳及地方精英的力量。
三,鄉(xiāng)紳最重要的特質并不是當過官,而是受過教育,封建時期普通人受教育程度都很低,基本在鄉(xiāng)里識字就算是讀書人了。
但既要中央集權,卻又要鄉(xiāng)村自治,文化的灌輸就非常重要。
古代的知識份子并不是在生產知識領域的,而是在儒家文化范瞞內的,說白了就是規(guī)范人的行為,在受教育程度偏低的鄉(xiāng)村,士紳們的文化領袖作用也尤為的重要。
教育程度較高的士紳們在皇權與民意之間起到了一個有效緩沖的作用……
而知縣一級官員也省去了巨大的溝通成本,他們只需要和士紳代表們溝通,再由士紳往下和鄉(xiāng)民們溝通便可以了。
基于士紳的官僚背景,縣級官員與士紳的溝通自然通暢很多,只要士紳認可了,作為本地代表自然有辦法讓鄉(xiāng)民們認可中央政策。
士紳的存在,也不僅是微觀上溝通需求,同樣也是宏觀的政治需求。
高度的中央集權代表著皇帝的權威至高無上,“天子”這樣的稱呼也證明了這一點。
這種事情本質上就是不允許的,朝廷無力負擔,那么自然的就是會有其他人承擔。
事情就在這里,不會因為不做就去完成了,你不做,有的是帕魯做!
陸明的想法很簡單,依靠學院產出人才,培養(yǎng)忠誠度然后掌控地方。
而范蠡則是提出了以游俠為輔的策路,迅速的打開局面。
游俠是講義氣的,說白了就是混混。
但是古代的混混還是講義氣的,也會有士為知己者死的事情出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