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制開始了。
五個評委都坐在了位置上,凱瑟琳這個英國女專家獲得了最多的關注。
近距離接觸外國友人的機會本來也不多,何況凱瑟琳因為《Follow
me》的節(jié)目而走紅,在座的觀眾都是英語佼佼者,不管老師還是學生,基本上都看過《Follow
me》,據(jù)說之前做收視調(diào)查,《Follow
me》的華國觀眾有1000萬,這恰好是華國老百姓擁有的電視機數(shù)量。
凱瑟琳的左邊是徐國璋,右邊是詹愛群。
作為一個在華國生活的英國專家,凱瑟琳會說簡單的華語,她顯然也深諳電視節(jié)目的錄制精髓,從第一個選手上場,就嘗試著用簡單的華語交流——外國人說華語,選手說英語,大家都在用非母語交流,公平又體貼,還能緩解選手的緊張。
1號是筆試的最高分,她來自滬市的復旦大學,開始有點緊張,和凱瑟琳說上話,臺風就慢慢穩(wěn)定了。
夏曉蘭等在后臺休息的,也能聽見1號選手的聲音,夏曉蘭不得不承認,任何時候都有強人輩出啊,你以為人家做題行,一張嘴的口語也很溜。
第一部分的“自我介紹”就是精心準備的,說的是學習英語過程中的小故事,起承轉(zhuǎn)合的趣味性掌握的棒極了,用的詞語并不復雜,夏曉蘭敢擔保,別說評委老師,就算臺下的觀眾,肯定全部能聽懂,還聽出了趣味,因為有人在輕笑。
隨后是鼓掌。
1號的表現(xiàn),給后臺等候選手不少心理壓力。
“這連一點磕巴都不打呀!”
鐘彩壓低了聲音。
夏曉蘭點頭,“是很好,華國人使用外語,因為不是母語,在聽和閱讀時,要有個翻譯轉(zhuǎn)換的過程,先把英語轉(zhuǎn)換成華語,再把華語翻譯成英語……1號同學不是沒有轉(zhuǎn)換過程,而是她思維快速清晰,轉(zhuǎn)換的時間太短,就察覺不出來了?!?/p>
同樣是翻譯,也有水平高低。
有的翻譯能聽懂,需要花費不短的時間去轉(zhuǎn)換,個人外語水平不到,思維速度也慢,甚至無法準確的翻譯。
好一點的就是兼顧速度,且能精準表達語義。
更好的當然是同聲傳譯,原文和譯文翻譯的平均間隔是3、4秒鐘,發(fā)言人的思路不會被打亂,聽眾也覺得有連貫性。
英語競賽當然不是選翻譯,但1號的思維敏捷用詞精準,夏曉蘭覺得她比好多專業(yè)翻譯還強——想想也對,以英語水平來說,這已經(jīng)是眼下大學生群體中的翹楚了,全國競賽選出來的啊,能不行嗎?
1號選手也沒辜負夏曉蘭和鐘彩的評價,一登場就是97。9分,總分是100分,五個評委每人都有百分權,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計算出來的平均分。
“真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