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縫到衣服里也是鼓鼓囊囊的。
方父瞅了瞅道:“不用,面額太大拿出去花也不好,惹人的眼,就這樣最好?!?/p>
方父方母兩個人討論的熱鬧。
沒問時萋這個當事人的意見。
聽兩人細細規(guī)劃著哪些是要寄過去的,哪些是要帶去的,錢放哪里,票放哪里。
時萋覺得鼻子有些酸澀。
等方母點著燈,仔仔細細把錢財縫到了褲衩、背心、棉褲夾層里。
兩人才滿意的回了房間。
被方母縫了錢進去的衣服,都已經疊的平平整整和新被褥一同壓在里箱子里。
時萋沒去動。
臨出發(fā)的前一晚,方母又查看過一遍,叮囑哪件是明天要穿身上的。
等她離開,時萋才拆開來把錢票一一取出來,收進空間里。
包括介紹信、乘車證都收了起來。
方父方母給的錢,她分出十塊來,加上全部的糧票塞進了一張信封里。
七十年代知青4
在火車上晃悠了大半天,然后跟著一大群知青上了一輛大解放到達紅河公社。
一群人被各大隊挑挑揀揀,推來讓去。
最終敲定好眾人的去處后,村長帶著時萋在內的四個人上了回村牛車。
時萋見到了和她分在一個村的劉志向、張寶輝和江淑月。
他們幾個人里,時萋家距離紅河公社最近。
只坐了大半天的火車就到了。
張寶輝最遠,他在火車上待了兩天,整個人無精打采的。
劉志向也差不太多。
折騰到村里時,和她一起的三個人都提不起什么勁了。
出門在外的,都怕丟東西,這二十多個小時誰都不敢睡實了。
時萋身上值錢的都塞進了儲物格,又有竹子在旁盯著,她在火車上睡的很好。
村長和身后這四個知青也沒多說什么。
對于領回來的兩個女娃子,他很發(fā)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