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就緒后開始澆入鐵水,然后持續(xù)加熱保溫兩天,這樣鑄出來的大炮就是熟鐵炮,輕便又堅固,而且還是‘可鍛鐵’,不會像白口鐵那么脆而易折。
火炮鑄造的問題解決了,但是炮彈的問題居然也是個麻煩,實心彈還好說,魯錦提出了磨球機的制作方法,工匠們只需鑄造相應型號的磨盤即可,但空心炮彈還有手榴彈的制作就比較麻煩了。
麻煩的不是空心炮彈的鑄造,而是引信的問題,如何將空心榴彈在炮膛內(nèi)點燃,打出后落到敵群里正好爆炸呢?若是引信不夠安全,在炮膛里炸了,那就悲劇了。
還有手榴彈這個東西,實際開始制作時,魯錦也發(fā)現(xiàn)沒那么容易,直接做成空心鐵球,內(nèi)填火藥,怎么點燃投擲?
兩個問題最后變成一個,研發(fā)一種安全的引信。
魯錦最先想到的,就是煙花上用的綠色慢引,這種引信足夠安全,燃燒速度穩(wěn)定,還可以通過截取引信長短來設定引爆時間,可惜,那里面的配方他不清楚,而且大概率目前造不出里面所需的化學品。
于是最后還是用了最簡單的方法,
做好這一步后,再制作新型火藥。
英國曾經(jīng)研發(fā)過一種低燃速的火槍用火藥,根據(jù)顏色被叫做棕火藥,這種火藥與黑火藥的主要區(qū)別,就是其中木炭的成分,黑火藥的木炭是完全碳化后磨碎的,棕火藥的木炭是半碳化的,還保留了一部分木材原本的顏色。
花了幾天時間搞出棕火藥,便做成了牙簽粗細,有最基本防水功能的引線。
做過幾次實驗,發(fā)現(xiàn)只要嚴格控制工藝流程,引信的燃燒速度就是可控的,尤其是棕火藥的配比,有了可靠的引信,兩種空心彈藥才終于做出來。
用火炮發(fā)射的空心榴彈,被安裝在一個木托底座上,榴彈直徑比炮膛直徑略小,誤差不到兩毫米,氣密性主要用下面的木托來實現(xiàn),木頭很容易車削,這就能將游隙控制到一毫米之內(nèi),氣密性還是沒問題的。
空心榴彈的引信放在炮彈與木托底座的連接處,這個鐵球與木托的連接處會有一個夾角形成的空隙,引信被盤成一圈固定在木托上,上面再糊一層桐油紙,用來防潮。
使用時先從彈藥箱中取出炮彈,送到炮口位,裝填之前撕開油紙包裝,檢查引信是否完好,然后用火繩點燃彈座上的引信,再將炮彈快速推入膛中,點燃發(fā)射藥,完成發(fā)射。
這個過程很危險,但在后膛炮和雷汞出來之前,這就是唯一一種發(fā)射榴彈的方法。
用一門八斤炮做了實驗后,發(fā)現(xiàn)這種榴彈的可靠性還有待完善,十炮里只有六次能成功在發(fā)射后炸開,剩下四次有兩次是引信熄滅故障,一次鐵球在引爆前提前落地,把鐵殼撞碎了,火藥散了一地,導致未能引爆,還有一次是彈頭與木托分離解體故障。
找到問題后再繼續(xù)改進,加厚鐵殼,使炮彈強度增加,不容易提前碎裂,還有木托與鐵彈的連接,不僅要用銷釘固定,還要用魚鰾膠粘牢,最后的引信做好加粗防水,如此才將榴彈的可靠性提高到八成以上。
搞定了炮射榴彈的技術(shù)難題后,成功的經(jīng)驗也被直接應用在手榴彈上,于是乎,當擲彈兵營的徐達見到這種新式武器時,便忍不住訝然道。
“這便是大帥說的手榴彈?怎么看起來像個短柄的鐵骨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