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二十到三十來歲的這一代我們只能以法律為主,道德為輔,畢竟他們沒有上學,但下一代接受過教育的,就是以道德為主,法律為輔。
兩者雙管齊下,等到下一代成長起來了,棄養(yǎng)的少了,都會自強自立,朝廷的壓力就小了很多了。
重要的是,開智啟蒙后的學生們成長起來了,他們就知道這是朝廷的政令,是朝廷強大之后給予百姓的優(yōu)待,不是必須要給的,這兩者要分清楚。
只要明白這些道理,哪怕是國運衰退,朝廷迫不得已取消了這些政令,那也是沒辦法的事兒。
或者說告訴他們,只有他們自己足夠努力,要么成為官員,改變一切,要么成為人才壯大國力,要么就自給自足,凡事不求人?!?/p>
說到這里,袁可立又看了一眼群臣“諸位不妨想一想,為什么在取消了老有所養(yǎng)、病有所醫(yī)了之后會群起反對?
還不是銀子鬧的?
大明律規(guī)定,每人每月給米四十五斤,每年給布一匹,這個標準只能算是勉強,且還有各種因素出現(xiàn),與其將命運掌握在別人手中不如掌握在自己手中。
若是有銀子誰愿意去養(yǎng)濟院?誰有病不愿意救治?
現(xiàn)在商事全力推動,手工業(yè)日漸繁盛,商人官道承建會提高百姓們待遇,加上現(xiàn)在提出了集體工坊的想法,只要實施,商人們即便是不愿意那也只能跟進。
因為商人能開工坊不是因為他們技術(shù)多好,而是能出銀子建工坊,可集體工坊的出現(xiàn)一下子解決了工匠們的短板,商人們就要慌了,只能提高待遇了。
咱們不說大明有十萬家集體工坊了,就算是一兩千家兩百左右人左右的工坊,這就是二十萬個家庭一百萬人,以點帶面至少能影響數(shù)以萬計的商人,如此就盤活了。
百姓們就有銀子了,住房、養(yǎng)老、看病就能自給自足了,朝廷就沒有太大壓力了。
諸位以為本閣分析的有沒有幾分道理?”
有道理嗎?
太他媽的有道理了!
三條分析無論是哪一條都是切中要害了。
眾人點頭之后,臉色又古怪了起來,繞了一大圈子了,竟然又撤回到了集體工坊上面來了。
他們現(xiàn)在不禁有些懷疑這個集體工坊是不是皇帝授意給廣德泰張子興的,要不然怎么就和八年前皇帝的‘朕有一個夢想’遙相呼應呢?
不對,不是遙相呼應,是直接從根本上解決了問題。
“哈哈,還是袁愛卿看的遠、看的透徹!”
崇禎哈哈大笑,臉上滿是滿意之色,而后看向群臣“諸位愛卿,袁愛卿的分析能解決諸位心中的擔憂嗎?”
“陛下英明!”
群臣齊齊恭賀,但崇禎只是擺了擺手,看向群臣,臉色嚴肅了起來。
“既然畢愛卿剛才說了大不敬的話,那今天朕也說一句愧對列祖列宗的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