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桓帝時期,對羌作戰(zhàn)時采取‘減公卿以下奉,貸王侯半租’為軍餉,大致意思就是扣減官員俸祿和借貸諸侯半數(shù)地租,后用皇室私庫償還。
劉宋文帝時期,為對抗北魏,向富戶和僧尼強制借銀子,大約為財產(chǎn)的征收兩成半,承諾戰(zhàn)后歸還,但最終未兌現(xiàn)。
安史之亂時,朝廷沒有銀子了,唐肅宗計劃向富商借超萬貫的閑置資金;
“朕來說說歷史上的這幾個案例吧,首先周郝王,當時的周王朝實際統(tǒng)治地域就是洛陽周邊,借款對象局限,更像是君主私債,以及漢桓帝用私庫償還。
這兩者都是發(fā)行主體不明確,君主、國家分不清楚。
主體都不清楚,明明是救國的,為什么找君主要,沒道理吧!
其次,都是臨時性質的,有了戰(zhàn)爭的時候才想起來借款,沒有形成可持續(xù)性,換做是你們,你們會借嗎?
借了,那不是很明顯的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嗎?
不借,朝廷會不會找個理由直接清算一下?
朝廷是缺銀子,但那也不是一個商人能抗衡的。
那些借銀子的商人有幾個是在借出去的時候是心甘情愿的、想著朝廷一定會歸還的?以朕估算,一個都沒有。
最后,償還信用太低了,周赧王、劉宋等案例均出現(xiàn)違約,損害朝廷的信用。
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就是誠信,更何況是朝廷,信用丟失了那就等于喪失了民心。
上面所列舉的案例總結出來就是危機驅動的臨時籌資,而非系統(tǒng)性財政策略,具有低信用、強壓迫性的特點。
朕總結的這些,諸位認可嗎?”
眾人連連點頭,皇帝總結的非常到位。
隨即眾人又好奇了起來,既然皇帝知曉這些借款的問題所在,那么皇帝還未解釋完的國債估計是可行的,那么怎么與國家綁定呢?
“而朕所說的國債是將這兩點排除在外的,是以國家信用為基礎,可持續(xù)性、百姓自由購買的方式。
如果說國家信用很好,諸位想想,他們?yōu)槭裁匆徺I?”
“大明的未來,大明發(fā)展的越好,他們在海外的安全就能賺到更多的銀子?!?/p>
“可靠的保證,大明強大,他們在海外的安全就能得到保證?!?/p>
“有利可圖,諸如商鞅變法時從百姓借糧,到期后一石還一石半?!?/p>
……
“很好!”
崇禎點了點頭“因為看中了大明的潛力以及可帶來的利益,這個利益有很多,諸如稅率、利息、優(yōu)惠等等,只要沒有涉及底線和國家安全,都可以給。
而這一切的前提是國家的信用,唯有國家的信用足夠,朕剛剛所說的國債才是有可能實行的,諸位覺得現(xiàn)在的大明的信用夠不夠?”
眾人沉默了,眼中精光閃爍著,似乎是在衡量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