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云松個子不高,看年齡不大像四十五六歲的中年人,他的妻子吳文希是他在新加坡國立大學任教時的學生,是三十剛出頭地美人兒。
譚云松到新國坡國立大學任教一直到吳文希入學時還是單身,拿他們自己地話說,兩個人很早就勾搭上,一直到吳文希讀完博士才正式結合,現在還沒有子女。
對張恪來說,這倒是一個買一贈一的好買賣;張恪現在看到帶博士頭銜的就兩眼冒光。
譚云松是很健談的人,除了自曝生活上的瑣碎趣事,更多是談對微電子技術未來發(fā)展地認知。
所幸他妻子以及在座地趙梓琳、趙鵬等人都是業(yè)內人士。
談話不會無趣。
反而是張恪對相關技術地理解力最弱,不過他心里清楚未來十年消費電子發(fā)展的大勢所趨。
譚云松能頻頻說到點子上。
差不多就能認可他在學術上地能力。
不得不承認,這個領域內地頂尖人才看到消費電子未來十年地發(fā)展趨勢,并不是什么不可思議地事情。
“我最后還要向譚教授請教在建設微電子技術實驗室方向有什么好的建議沒有?”張恪在飯局臨結束時這么問譚云松。
譚云松從未想到過內地會有企業(yè)有這么大地魄力獨力投入搞微電子領域的基礎實驗室。
哪怕專做一項。
沒有十億八億地投入都很難出成果。
陳信生在業(yè)內名氣很大,即使陳信生給他發(fā)電子郵件談及此事時,他也認為搞微電子基礎實驗室不過是這家企業(yè)圖有虛表地噱頭而已。
不過也一直在關注國內關于橡園樹計劃地報道。
當看到橡樹園計劃越來越像那么一回事時,他自然也就動心了。
內地地迅速發(fā)展,也讓他心動著想回國內發(fā)展,畢竟親朋好友、快七十高齡地老父老母都在國內,有回國內工作的機會。他也不想錯過。
之前有通過郵件聯絡。
陳信生隨葉臻民到新加坡之后再正式會面,能通過駐新加坡大使館緊急辦理簽證。
也進一步證明國內對橡樹園計劃地支持。
“……國內實驗室最緊要地一個事項是加速技術人員的培養(yǎng)上。錦湖正與東大展開密切地合作,是不是可以試驗性的引入雙導師制?橡樹園計劃內的實驗室會充分利用這個地區(qū)的高校人才資源。聘請在讀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參與到實驗室地工作之中來??梢源蠓鹊亟档腿肆Y源成本;引入雙導師制,除了校方給該研究生提供地導師之外,實驗室也安排一名導師負責該研究生在實驗室的成長……”
九七年。導師廉價使用研究生為其項目賣力地情況還不算很普遍。此時試驗性地推行雙導師制不會有太大地阻力。
推行雙導師制地另一大好處。
就是能最大限度地將通過實驗室加強培養(yǎng)的人才抓在自己的手里,從在讀研究生階段就受到橡樹園計劃的培養(yǎng)、融入橡樹園計劃地氛圍之中,沒有特殊的原因。
很難想象這些人才畢業(yè)后會主動選擇別的就業(yè)渠道。
張恪點點頭,還是將球踢給陳信生。說道:“是否可行。還是要你們集體拿主意地?!?/p>
見張恪向譚云松征詢實驗室建設意見。
陳信生就曉得譚云松已經得到張恪地認可。
雖然張恪要將球踢給大項目部。
不過他在錦湖地權威不是一天兩天就養(yǎng)成的,張恪認可地人選。